紫金縣龍窩中心衛生院:
改善群眾就醫環境 持續提升服務能力
■早晨會議
近年來,紫金縣龍窩中心衛生院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為衛生院“強筋健骨”,使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保障群眾健康的作用日益凸顯,已經發展成集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醫院。
改善群眾就醫環境
電話叫,“家醫”到,讓每戶家庭都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小小的一張簽約單,傳遞的是關愛,關注的是健康;特殊困難家庭更是龍窩中心衛生院上門服務的重點對象之一,家庭醫生認真為他們進行檢查、記錄,提供各項醫療服務。今年,龍窩中心衛生院共簽約服務70593人,其中困難群眾實現全覆蓋。
龍窩中心衛生院還為每個服務團隊配備了24小時健康服務熱線和服務專用車,使家庭醫生與簽約家庭建立長期、穩定、可及的服務關系,減輕了農民群眾就醫負擔。
2017年4月,龍窩中心衛生院還先后投入數十萬元,改造衛生院的飲用水工程,為每個病房配備熱水、電視、空調、電話等,為群眾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就醫環境。
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與生產企業不同的是,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可以在出廠前得到控制,而醫療服務行業的“產品質量”則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既定事實”。龍窩中心衛生院院長張運增說,讓患者在醫院接受醫療服務的過程中,享受到每個流程的完美細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服務質量的提高。
對此,龍窩中心衛生院狠抓人才隊伍建設。該院采取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雙管齊下的策略,通過“送出去、請進來、老帶新”的辦法,加強對衛生院在職衛生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主動與上級醫院建立合作關系,每年都選擇素質好、醫德佳、留得住、用得上的好苗子赴上級醫院進修學習和參加衛生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活動。通過傳幫帶,該院醫務人員的整體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并形成了較為合理的人才梯隊。
狠抓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該院職工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以優質服務為宗旨,強化服務意識,把“改進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作為提高衛生院競爭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主動打破傳統的“坐堂行醫”模式,上門為群眾進行常規身體檢查,使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全方位的醫療服務,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建立健全各類機構,滿足當地居民在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方面的公共衛生服務需求;建立標準化預防接種門診,“降消”項目健康有序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平穩運行,受到了廣大農民的好評。
隨著醫療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龍窩中心衛生院的業務量從過去每年不足1萬人次,提高到如今的近4萬人次,每年的住院人數從過去不到300人次,提高到現在的近5000人次,真正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
疫情期間轄區零病例
自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龍窩中心衛生院充分認識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復雜性和嚴峻性,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積極履職盡責,全力以赴推動各項防控措施在農村落地落實,堅決打贏農村疫情防控阻擊戰。
該院全體人員放棄休假,做好農村地區的篩查、醫學追蹤、預檢分診和轉診,實行日報告制度。發現發熱患者和來自疫情發生地區的疑似感染者,及時轉診至上級醫院發熱門診,分級分類做好防護和信息登記并按時上報。協助追蹤、督促來自疫情發生地區和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落實居家醫學觀察措施。
此外,龍窩中心衛生院還協助做好對返鄉人員、流動人口的追蹤、篩查,加強健康管理。加強對重點地區返回人員排查、登記、隨訪,做好健康狀況監測,了解是否有發熱、咳嗽等不適癥狀,并做好登記,落實居家觀察等措施,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處置。
該院通過循環播放廣播、編印宣傳資料、印發倡議書和公開信、電話微信通知等多種方式,加強農村地區防控信息通報和防疫知識宣傳,增強農民群眾健康意識、防病意識,提高防病能力。結合村莊清潔行動,教育引導農民群眾養成戴口罩、勤洗手等健康生活方式。
通過衛生院全體人員的同舟共濟、同心協力,龍窩鎮未發生一起病例。(本報記者 馮曉銘 通訊員 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