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源城區

源城區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成效顯著

著力打造城鄉一體化發展樣板

2022-10-12 15:30:00 來源:河源日報

eced03653bd18434e20424504c2bf3ff_1012051_001_01_s.jpg

■埔前鎮上村村干凈美觀的村道本報記者 肖斌 攝

af81ceb8c586d6c2bfc4a13b429284d7_1012051_001_02_s.jpg

■埔前鎮舉辦慶祝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資料圖

2b45dd3dfcb73e7703c44fc975655415_1012051_001_03_s.jpg

■埔前鎮陂角村 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核心提示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是對當下源城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果最合適的描述。近年來,源城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鄉村振興決策部署和省、市有關要求,深化實施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6+N”鄉村振興工作思路,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鄉村產業為支撐,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主線,全域全力推動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為打造全市城鄉一體化“源城樣板”夯實了根基,走出了一條符合源城實際的新路子。

■組稿:本報記者 何海華

特約記者 呂鵬

通訊員 李箭

突出黨建引領作用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領導

源城區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突出位置,舉全區之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該區堅持“第一議題”制度,以區委常委會會議、區政府常務會議形式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將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寫入區第八次黨代會報告,為打造全市城鄉一體化“源城樣板”進一步廓清思路。

通過深入實施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實行村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全面實現28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通過換屆實現年齡和學歷“一降一升”目標。深入實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爭創流動紅旗”工程,推行“流動紅旗”評選機制,評選出“紅旗鎮”1個、“紅旗村”2個和“紅旗手”5個,為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縣、示范鎮、示范村創建工作打下基礎。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源城區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及時調整區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成員,堅決落實區委書記帶頭落實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的責任,經常研究部署鄉村振興工作,四套班子領導成員繼續實行“五個一”工作責任制,深入農村一線調研指導鄉村振興工作,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為進一步強化脫貧與鄉村振興政策銜接,先后印發《源城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源城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方案》《源城區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推動新時代鄉村發展指明方向,為奮力打造全市城鄉一體化“源城樣板”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鄉村建設變化多 “面子”“里子”都不一樣了

源城區委、區政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補齊短板“九大攻堅”行動,持續推動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鄉村發展促增收

源城區委、區政府按照“一延二連三帶”工作思路,做優“小而精”特色農業,深化農旅融合,促進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成功創建省級農業(蔬菜)產業園1個,加快建設省級禽畜產業園1個,打造了“源城蔬菜”區域公用品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3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90家、家庭農場45家,多類型鄉村產業齊發力,有效發揮聯農帶農輻射帶動作用。同時,源城區打造了以春沐源、巴伐利亞莊園、客天下3大景區為龍頭,以楊家小院、鄉村四月等特色民宿和樂心農場、福源果場等農家樂為載體的鄉村旅游示范點。今年上半年,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87.66萬人次,實現旅游創收7.64億元;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3.05億元,同比增長4.7%。

源城區以全國推進扶貧資產后續管理為契機,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進一步規范扶貧資產管理和收益分紅分配,不斷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組織方式,在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帶動下,形成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一體化發展模式,不斷提升產業效益。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加強農業龍頭企業、農戶與商超、農貿對接,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確保群眾增收穩定、形成長效機制。據統計,全區28個行政村村集體平均收入76.77萬元。

鄉村建設展新顏

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鞏固拓展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區成果,不斷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向全域自然村、向田間地頭延伸,實現自然村村內道路全面硬化,截至今年8月底,全區完成村內道路建設740.99公里,進一步優化和新建一批資源路、旅游路和村內道路,提高城鄉資源雙向流通效率。

推動示范帶項目建設。根據年度任務和時序安排,埔前鎮西片區“蔬香田園·靜謐山水”鄉村振興示范帶提質升級工作正在有序推進,在全區各級各部門的共同推動下,已完成了陂角村“鄉創社區”民宿項目和“花田客”客家集市項目的方案設計;高圍村“荷韻田趣”項目荷花基地已完成主體建設;上村村研學教育線路安排、課程內容已在加緊設計;坪圍村蘭花展銷中心已建成使用,密集式養殖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埔前村樂心農場“科普+親子+體驗+農家樂”市場開發已基本完成。在埔前鎮東片區“智慧農旅·多彩埔東”鄉村振興示范帶規劃建設中,目前已完成了南陂村、雙頭村沿線暨河源電廠進廠道路沿線整治提升設計規劃;完成中田村紅薯基地及配套公園綠地建設;完成赤嶺村糧油生產基地建設,采取托管服務形式對300畝耕地進行花生、絲苗米、大豆等經濟作物輪播;完成蓮塘嶺村三角嶺大會戰紀念館主體、停車場建設。

推動鄉村風貌提檔升級。重點抓好現有存量農房和新建房屋外立面風貌塑造,打造一批以紅色教育、客家文化、田園風光等為主題的微改造項目,建設一批具有嶺南風韻、客家人文特色的現代宜居鄉村。今年以來,全區完成存量農房微改造233戶,正在進行微改造存量農房188戶,完成農房外立面改造83棟,繪制文化特色墻繪35幅,全區建成“四小園”151個,28個行政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創建美麗宜居村17個、特色精品村4個。

鄉村治理顯成效

源城區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制定《源城區關于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實施意見(試行)》《源城區關于扎實推進“十四五”農村廁所革命的實施方案》,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生活污水治理等行動,深入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調研,探索建立健全符合源城實際的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今年以來,籌措并撥付各鎮(街道)約550萬元用于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累計完成“三清理”6.49萬處;完成“三拆除”210處1.16萬平方米;完成“三整治”4207宗。

健全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建立長效衛生保潔機制,進一步強化各鎮(街道)保潔考核和資金保障,全面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全區農村共配有保潔員386人,保潔覆蓋面達100%。

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按照中央、省、市工作要求,今年7月中旬全面啟動農村問題廁所摸排整改“回頭看”工作,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任務,普及率達100%;累計摸排農村戶廁16254間,發現問題戶廁157間,落實整改147間;摸排公廁35間,發現問題公廁4間,落實整改4間;摸排中小學校廁所63間,未發現問題廁所。

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目前,累計完成農村污水處理站點建設25座,完成率100%。268個自然村中254個自然村已完成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實現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的自然村比例達94.8%;全區總戶數20640戶,完成生活污水治理19023戶,生活污水治理率達92.16%以上。目前埔前鎮東片區10個污水站點已開工建設,建成后全區污水治理率將超過50%。

鄉風文明顯精神

源城區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牢牢守住精神文明建設的“魂”,緊緊抓住鄉村振興的“根”,在“鑄魂強根”上精準發力,不斷深化鄉風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科學規劃布局美、設施完備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服務健全身心美、創業增收致富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美麗鄉村。

依托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通過強化理論宣傳、教育引導,牢牢把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任務,以群眾喜聞樂見、生動鮮活的文藝形式創新開展活動,真正做到讓黨的創新理論走進基層、飛入尋常百姓家。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作用,改變陳規陋習、推進鄉村移風易俗、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倡導婚事簡辦、厚養薄葬,約定辦事規模和標準,形成老百姓自己的“好規矩”;立足群眾需求,充分挖掘和展示具有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的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惠民活動,不斷激發群眾參與熱情,促進文化建設繁榮發展;通過色彩鮮艷、形象鮮活、圖文并茂的“墻頭文化”,把文明之風傳遞到農村的各個角落,讓“墻頭文化”成為激活農村文化、育實鄉風文明的新型載體;弘揚家風傳承,深入開展“好家風好家訓”評選活動,不斷培育良好家風民風;常態化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源城好人”等典型選樹活動,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

【亮點點擊】

埔前鎮西片區 “蔬香田園·靜謐山水”鄉村振興示范帶

源城區埔前鎮因地制宜,結合農村資源稟賦,推動鄉村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旅游+”“農業+”“紅色+”致富路。

陂角村采取引進春沐源項目、村集體入股蔬香園的形式,促進農民增收。通過春沐源嶺南生態小鎮的開發建設,打造蔬香園和田園咖啡廳旅游網紅打卡點,帶動周邊城市游客聚集,促進了周邊村民農特產品的銷售。村集體每年可獲得蔬香園5%收益分紅,有效地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高圍村通過村集體投資100萬元入股五指毛桃產業基地,建設育苗基地、生產基地、營銷中心,輻射帶動全村設立種植基地,為高圍村及脫貧戶每年增加收益20萬元,進一步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確保農戶增收穩定可持續。

上村村是廣東紅色村,按照“黨建+紅色革命教育+生態旅游”工作思路,打造了集羅煥榮故居、紅色文化廣場、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旅游互動體驗區、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和革命烈士紀念館于一體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除了打造紅色旅游業態外,還建設香菇種植基地,助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集體年增收約20萬元。

坪圍村以蘭花為“引擎”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超20萬元。坪圍村在發展蘭花產業基礎上,著力打造千畝果園,發展立體養殖,多維度增加村集體收入。

埔前村采取“農業+休閑、體驗、親子、采摘”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建設了樂心家庭農場,村委會以入股投資模式,每年為村集體增收約7.2萬元。

埔前鎮東片區 “智慧農旅·多彩埔東”鄉村振興示范帶

源城區埔前鎮以自然肌理為本底,有機結合場地,挖掘沿線蓮塘嶺村、赤嶺村、中田村、南陂村、雙頭村等5個村莊的特色產業和文化脈絡,打造一村一特色、一村一產業。

南陂村依托現有移民資源,結合“粵菜師傅”工程,傳承客家手工藝文化,打造“吃、游、學”于一體的客家文創移民旅游景點。

雙頭村依托現有電商基地,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培育生態研學、直播帶貨等新業態,通過“以農帶學、以學帶游”促進村集體增收。

中田村進一步拓展“農業+觀光”發展思路,升級改造魔芋產業,打造紅薯種植觀光基地,建設果園民宿,拉動村集體收入增長。

赤嶺村通過農業托管,挖掘養殖業優勢,打造種植養殖及深加工基地,建設農特產品展銷中心。

蓮塘嶺村通過盤活本村東江革命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打造三角嶺大會戰紀念館,建設紅色文化紀念公園,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作用,以紅色文化旅游帶動村莊經濟發展。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