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民生畫卷美 城鄉群眾笑顏開
——連平縣社會民生事業發展概述
■學生們在學校圖書館學習。通過“三創”,連平中小學校辦學條件得到全面改善,為連平加快教育振興、學子們享受更好更優的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元善中心小學。近年來,連平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許多鎮的學校教學樓成了當地最美建筑物。
■連平開展企業招聘宣傳活動。近年來,連平縣堅持把促進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每年都會舉辦“春風行動”大型招聘活動,滿足各類求職群體就業需求,切實幫助企業解決“招工難”問題。
■永興立交樞紐互通,大廣高速公路與武深高速公路在此對接互通。2018年12月28日,武深高速連平段建成通車,連平縣正式構建了“三縱一橫”的高速公路網,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
核心提示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一幅有溫度的幸福畫卷,必須用民生的畫筆來精心勾勒。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平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擺在突出位置,交通、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項項飽含溫度的創新舉措,積極回應著群眾的“民生關切”;一項項民生實事的落地,長久留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它們見證著連平民生事業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印證著連平人民在高質量發展中所感受到的民生“溫度”、收獲的幸福“質感”。
學有所教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教學樓外立面顏色鮮明輕快,運動場干凈美觀又安全,美工室、科學啟蒙室、舞蹈室、圖書區一應俱全……近日,連平縣富民新區幼兒園開園,設有14個標準班級,為縣城的學齡前兒童提供490個學位。
教育是民生之基。連平縣堅持以“振興連平教育”為目標,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大力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持續加大教育綜合保障力度,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明顯提升。2016年至今,連平成功創建了“廣東省教育強縣”“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目前,全縣中小學校共有124所,其中包括職業技術學校1所,普通高中3所,初級中學1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完全小學6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小學教學點32個;共有幼兒園72所,其中,公辦園33所,民辦園39所。
近年來,連平中學改革試點、在連平縣一中等8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教學聯盟試點、成立縣一中和連平縣第二小學兩個教育集團、河源理工學校與連平職業技術學校聯合辦學等創新舉措先后落地落實,為連平教育事業添磚加瓦。此外,連平縣還積極推進“雙減”工作落地生效。2021年春季學期,連平縣率先在全市開展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目前,全縣除寄宿制學校外,以鎮中心小學為單位啟動校內課后服務的學校達到18所,參與服務的學生11623人,極大緩解了家長放學接送難、課后看護憂的問題。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是關鍵。目前,連平縣繼續全力推動縣一中寄宿制學校項目和新建“兩校六園”項目建設。東河幼兒園正在建設,富民新區幼兒園、陂頭鎮中心幼兒園已竣工建設并投入使用,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805個,進一步鞏固了“5080”攻堅成果;縣一小教學樓改建項目已完成建設,新增學位180個;規劃投入9000萬元建設的縣第四小學已動工,預計2023年秋季開學招生,項目建成后將新增學位1080個。
弱有所扶 社會保障穩步提升
扶助一戶困難戶,溫暖一個家庭;實施一項惠民工程,造福一方百姓。近年來,連平縣積極做好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工作。截至今年6月,連平共有低保對象4189戶、9718人,今年累計發放低保金2496.41萬元;城鄉特困人員1951人,今年累計發放特困金及護理費1641.28萬元,對在冊特困供養人員100%開展生活自理能力評估,100%簽訂照料護理協議。
2022年,連平縣各項低保、生活補助標準均有提高:城鎮低保標準提高到866元/人/月,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606元/人/月,城鎮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到1386元/人/月,農村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到970元/人/月。在提升兒童福利水平方面,截至今年6月,全縣留守兒童3325人,今年共發放孤兒補助資金32.23萬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補助資金174.5萬元。
民生連著民心,老百姓幸福指數提升的背后,是社會保障水平的穩步提升。今年1月,連平縣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補(津)貼實行每月社會化發放,80周歲至89周歲老人津貼50元/月,90周歲至99周歲老人津貼從50元/月提標至100元/月,100周歲以上老人津貼300元/月,并為百歲老人發放一次性春節慰問金500元/人。今年1月—6月,連平已累計為35名百歲老人發放保健金8.37萬元、為8891名高齡老人補(津)貼306.84萬元。
為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水平,連平縣進一步完善中醫院醫養結合中心場地和設施配置,并計劃在明年搬遷新址時,擴大醫養結合中心的規模,將病床擴至100張;充分發揮養老服務部門聯席會議牽頭作用,積極推動適老化改造活動,并建立了空巢和獨居老人巡訪制度,對空巢和獨居老人每3個月進行至少1次巡訪。
業有所就 穩崗就業卓有成效
客家全豬寶、蜂巢水綠菜、人參滋補雞、八寶魚生……十道各具特色、香飄四溢的菜肴紛紛端上餐桌,讓人垂涎三尺。今年舉辦的連平縣“粵菜師傅”工程第三屆廚藝交流活動的比賽現場,十余名廚師根據培訓學習的十道菜肴進行現場抽簽制作。
要讓老百姓“勞有所得”,不僅要解決有沒有工作,還要解決工作好不好,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對普通勞動者來說,要實現就業增收,需有一技之長。今年1—8月,連平共開展“粵菜師傅”職業技能培訓3期90人,鑒定合格并獲得專項職業資格證書82人,其中已就業63人,就業率76.82%;開展“南粵家政”職業技能培訓27期722人,鑒定合格并獲得專項職業資格證書649人,已就業558人,就業率85.97%,職業技能培訓成效顯著。數據顯示,去年,連平縣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279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624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72人,促進創業210人,促進創業帶動就業68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以內,就業形勢穩定。
連平縣還積極落實就業創業補貼政策,貫徹落實省3.0版“促進就業九條”、市“促進就業十一條”和省市就業創業政策。僅去年,連平就發放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補貼(個人)1593人次132.81萬元、創業資助39人39萬元、靈活就業社保補貼1155人次245.31萬元、公益性崗位補貼77.77萬元、協理員崗位和社保補貼145.331萬元、創業培訓補貼130人次15.6萬元、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補貼47萬元,審核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6筆共380萬元,助力勞動者就業創業。
近年來,連平縣人社部門全力做好就業服務保障工作。2021年,該縣組織開展企業用工現場招聘會20場,線上招聘會24場次,提供招聘崗位2816個,接待求職人員2355人,現場達成就業意向482人。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2021年、2022年應屆畢業生合計954人,已就業700人,就業率達73%,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體穩定。
病有所醫 “健康堡壘”更加牢固
今年6月,連平縣首個“疼痛門診”在連平縣中醫院開診,滿足了連平縣疼痛患者及時有效治療的迫切需要。該門診匯聚了內科、骨傷科、婦科、針灸康復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優勢,積極為患者創造無痛的輕松生活,改善生活質量。
這是連平縣積極提升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質量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連平縣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著力破解群眾“看病難”問題,強化公共衛生服務,百姓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家門口看好病”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醫療衛生短板加快補齊。基本完成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目前已完成149個村衛生站公建規范化建設,縣120(急救)指揮中心建設已基本完成,縣人民醫院新院、縣中醫院升級、縣婦幼保健院新院、縣第二人民醫院改擴建等縣級公立醫院提升項目均進入收尾階段。縣人民醫院新院計劃今年12月底實施整體搬遷。
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加強發熱門診(診室)建設,2間發熱門診改擴建項目和15間發熱診室建設項目均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縣疾控中心、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已建成核酸實驗室并投入使用,縣人民醫院萬管核酸檢測基地力爭在11月底完成,全縣核酸檢測服務能力達2萬管/日。縣疾控中心完成疫苗冷鏈配送系統建設,14家預防接種門診已完成升級建設并投入使用。
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將醫共體建設工作納入連平縣2021年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任務,明確縣人民醫院為縣域醫共體總醫院,13個鄉鎮衛生院為分院,逐步將縣第二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納入縣域醫共體管理。
中醫藥健康事業進一步發展。構建了以縣中醫院為龍頭,縣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和婦幼保健院為輔助,鎮衛生院為主體,村衛生站為最后一站的以點帶面的輻射式體系。13個鄉鎮衛生院完成了中醫館建設,進一步方便了群眾看中醫、用中醫服務。中醫藥宣傳力度不斷加大,中醫人才隊伍不斷增強,中醫適宜技術應用得到大力推廣,中醫藥工作成效明顯,于2021年成功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出行有路 通衢大道全面延伸
從翻山越嶺、人挑馬馱到高速直通珠三角,從一條條泥濘的鄉間土路到沙石路、水泥路、柏油路,從“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到平整寬闊的“四好農村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連平縣深入實施交通產業大會戰,持續擴大交通戰果,扎實謀劃“南接珠三角、北連大內陸”的粵東北交通樞紐,不斷完善交通路網,解決老百姓“出行難”問題。
近年來,連平縣先后完成了大廣、汕昆、武深高速公路建設,加上原有的粵贛高速,已構建了“三縱一橫”的高速公路網,成為粵東西北高速公路路網最完善、里程最長的縣區之一。同時,該縣還先后實施了縣道161線陂頭至貴東段路面改造工程、縣道164線東源黃沙至洋塘段路面改造工程、縣道185線隆街至雷公礤段路面改造工程、省道341線連平隆街至新河村段改建工程(原縣道162線)等多個公路建設項目,累計完成國、省、縣、鄉道路改造超過180公里,新建農村公路超過220公里。農村公路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到“暢”,“四好農村路”成為了引領美麗鄉村建設、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群眾出行品質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事實證明,只有把路修好了,讓農村公路這樣的“毛細血管”暢通了,才能讓人流、物流、信息流形成“財富流”,農村經濟才可能被激活。在實施農村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運輸網絡,解決好群眾“出行難”問題的同時,連平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產業發展增加收入,真正實現“路通是福,路通即富”,群眾過上了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組稿:本報記者 方新苗 劉永菲 譚紹丁 特約記者 黃新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