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虎威繪奮進藍圖 展千帆奏時代強音
——2022年連平聚力抓好七大重點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位于忠信鎮的連平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是連平縣全力打造的鄉村振興樣板工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標桿項目。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核心提示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是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至關重要。連平縣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落實“1+1+9”工作部署,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努力實現又穩又好發展,加快建設幸福和諧美麗連平,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022年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也是連平縣乘勢而上、奮起直追的機遇之年。這一年,連平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進出口總額保持正增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完成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2022年七大重點工作
加快產業發展 壯大實體經濟
——大力發展工業。重點抓好萬洋眾創城等14個項目建設,年內建成20萬平方米工業廠房;繼續加強與深圳南山區的溝通對接,推動南山(連平)共建產業園一、二、三期盡快發揮示范效益;持續打好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攻堅戰,不斷提升園區接納能力;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產業梯度轉移和外溢機遇,聚焦重點產業補鏈、延鏈、強鏈,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扶持實體經濟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速增效;全年引進超億元以上項目10個以上,新增動工和投產項目各10個以上,新增規上企業6家以上,完成工業技改投資5億元以上,力爭園區工業增加值、稅收入庫年均增長達10%以上。
——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謀劃推動5條美麗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建設(九連山脈沿新豐江、十里花燈、百里席水畫廊、千年禪養、萬畝桃園示范帶),打造一批“三天兩夜”“兩天一夜”縣內循環文旅路線;統籌推進忠信片區、隆街和田源片區以及上坪、陂頭片區旅游產業項目的串珠成線、融合交匯,推動旅游業提速發展;大力推進國家4A級、3A級景區創建,發展好、辦好民宿及桃花節等特色產業、節慶活動;突出縣城旅游集散中心服務功能,全面提升全縣旅游接待能力。力爭全年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0%以上。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落實扶持商貿企業發展優惠政策,完善農村冷鏈物流倉儲建設,扶持電商等平臺發展,促進消費穩步提升;鼓勵發展電子商務、在線消費、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謀劃建設特色商業街、美食街,培育發展假日經濟、老店經濟、小店經濟、夜間經濟等消費新場景,打造新消費增長點;繼續落實商貿企業上限獎補政策,引導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等傳統行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支持建筑企業晉升資質和打造優質工程。
抓好基礎設施建設 夯實發展基礎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用好用活專項債券資金和涉農資金,重點推進年度投資26億元的22個重點項目建設;完善“1+3+N”重大項目聯動機制,引導資金、土地等各類要素向有效投資集聚;開展“項目建設提速年”攻堅行動,全力抓好重點項目落地建設。
——推進交通設施建設。積極對接國家和省、市“十四五”交通發展規劃,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抓好韶河汕鐵路、贛廣高鐵、廈昆高鐵、連梅高速公路、通用機場規劃建設以及粵贛高速公路連平段擴寬工程;盡快推進105國道縣城過境段東移工程開工建設,謀劃推進一批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升級改造工程和旅游公路建設,推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持續完善縣域交通路網。
——推進補短板項目建設。加快縣城新水廠、縣人民醫院新院、120指揮中心等項目建成投入使用;系統謀劃建設水利灌溉工程及抗旱井、蓄水池等設施;加快推動建筑垃圾消納場項目建設;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年內完成21處隱患點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小水電整改,加快天然氣主管道建設;加強電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農村電網改造,新增5G基站75座以上。
抓好農業農村發展 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扎實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示范村鎮建設,加快各大產業園、生態園、種植基地建設發展;主動融入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建設,全力抓好燈塔盆地國家級農業園(連平)示范產業園項目落地建設;實施新一輪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推動更多農產品通過認證直供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面提高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穩定糧食生產。
——實施美麗鄉村、美麗圩鎮建設行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扎實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0%以上;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全面整改問題廁所;健全完善“路長制”管護機制,努力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加強傳統建筑、傳統村落、古樹名木等保護工作,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推進美麗圩鎮建設,抓好圩鎮更新改造和功能配套提升;大力推進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扎實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統籌調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志愿者+金融助理”多元組團結對幫扶力量,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加強農村電商、鄉村工匠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吸引人才返鄉留鄉政策;開展農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抓好城市更新改造 打造生態旅游新城
——加快城市擴容步伐。以實施一批拉框架、拓空間的項目建設為抓手,擴大城市發展空間。通過105國道縣城過境段東移、全面貫通環城東路等舉措,將市政道路、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向中心城區周邊拓展,拉大城市發展架構。
——加大市政項目建設力度。啟動汕昆高速連平東出口至縣城道路提升工程建設,加快東河片區商業綜合體和“四館一園一中心”項目落地建設,全力把東河片區打造成為“城市客廳”;實施公園圍城,推動 “四園一站”項目建設;著力解決城鎮規劃區內土地歷史遺留問題,加大土地儲備力度,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加大城市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老舊小區、街區更新改造進程,有序推進縣城供水管網升級改造和老城區供電、通信、排污管網改造,實施一批背街小巷“靚化”提升工程,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落實文明創建“十大工程”和“九大行動”,持續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全力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
抓好改革創新 增強發展活力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實施營商環境改革三年行動,持續提升企業開辦便利度;扎實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推行行政審批全程電子化;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推動非公經濟健康發展;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工作任務,推進投融資改革,打造縣屬國有企業發展平臺。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扎實推進“一鎮一改革”行動,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健全完善農房管控、整治占用耕地建房等長效機制;圍繞教育醫療、住房養老、就業創業等群眾關心的問題,通過小切口“微改革”打造更多便民服務。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落實企業創新扶持政策,引導企業積極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大力支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研發機構培育和孵化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規上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力爭全年全縣高企存量達到13家以上,新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家以上,創建省級、市級工程中心2家以上,創建市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2家以上。
——提高管財理財能力。做好財政收入管理,積極盤活政府資金資源資產,穩定財政收入;做好財政支出管理,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加大資金調度,增強保障重點項目能力;加強債務管理,做好政府隱性債務清理化解工作;抓好30多億元國家新增專項債券的使用管理,確保債券項目順利實施。
抓好生態治理 提升綠色發展優勢
——加強生態保護。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開展新一輪“綠化連平”大行動,完成高質量水源林建設0.99萬畝、森林撫育4.21萬畝,改造桉樹林1.75萬畝以上,實施松材線蟲病防治面積1900公頃以上;加強森林保護,嚴格野外用火管控;嚴防非法養殖和非法采礦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反彈,嚴厲打擊偷排、偷放和非法轉移傾倒垃圾、廢棄物等行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加強生態治理。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切實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確保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6%以上;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做好全縣11條主要河流排污口排查與整治,確保地表水III類水體以上比例達到100%;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開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推動廢舊礦區修復治理。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以能源、工業等領域和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為重點,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落實能耗“雙控”目標任務,系統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節能降碳;依法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評價認證,引導重點行業深入實施清潔生產改造;充分發揮環保智慧云平臺作用,提升生態環境現代化監管能力;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類制度。
抓好社會保障 增進民生福祉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深入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發展,多措并舉促進就業創業,力爭全年新增城鎮就業30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0%以內;深入推進全民參保計劃,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全覆蓋;扎實推進“社工雙百”工程,切實保障各類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推動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撫恤、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發展,積極爭創全國雙擁模范縣。
——提升教育發展水平。鞏固提升學前教育“5080”成果,加大義務教育學位供給,新改擴建一批薄弱幼兒園和中小學校;推進特殊學校標準化建設,提升中職教育辦學水平;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及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校長和教師隊伍水平提升工程,創新方式招錄引進一批優秀教師;持續做好“雙減”工作,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衛生健康水平。科學精準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深入推進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三年行動,健全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加強醫療衛生專業人才培養,加快縣人民醫院救治中心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繼續完善鎮、村醫療衛生設施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提高健康服務保障水平;進一步規范發展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提升文化建設水平。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積極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支持鼓勵文藝創作,創新開發優質文化產品,積極講好連平故事、傳播好連平聲音;加強非遺傳承傳播和活化利用,厚植文化底蘊;落實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支持舉辦各類體育賽事。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全面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守住金融安全底線;高質量完成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深入開展質量強縣行動;加強氣象和“三防”工作,完善智慧應急指揮平臺、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升應急救援和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開展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專項整治行動;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加快打造智慧信訪;持續開展常態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連平;抓好“八五”普法工作,積極創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
■組稿:本報記者 梁驅遠 譚紹丁 特約記者 黃新 江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