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縣三角鎮:鄉村振興譜新篇 多彩畫卷徐徐展
■連平縣三角鎮石源村墻繪。在新農村建設中,三角鎮將墻面彩繪作為富美鄉村連片治理項目提檔升級的重要環節來抓,通過墻面彩繪不斷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文化振興。本報記者 肖斌 攝
核心提示
村落舊貌換新顏,村民穿梭忙產業。近年來,連平縣三角鎮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持續發力打造富民特色產業,努力建設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讓美麗鄉村不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更充滿勃勃生機與活力。
【三角鎮簡介】
三角鎮位于連平縣東南部,距縣城約40公里,是連平縣生態工業園所在地;總面積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2萬畝,耕地1萬畝;下轄9個村,2019年末戶籍人口17854人。省道 230線和粵贛、汕昆高速公路在境內縱橫交錯并設有互通樞紐,已全面融入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是連平縣工業建設主戰場。
該鎮人文厚重、生態優美,有宋代文天祥二女墓、石馬古街和粵贛古驛道等文物古跡,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捏泥雞”,蜿蜒流淌的大湖河、河洞水,九灣十四渡的清溝水、平頂陡坡矗立的旗山以及危峰兀立、倒扣如鐘的石源嶂等。
【紅色檔案】
“陽隆和”是解放戰爭時期三角最大的官僚地主集團,為首者歐陽達三在陽江村建有三棟大新屋,后建的一棟四角樓屋,樓高墻厚,異常牢固。國民黨三角鄉聯防隊80余人長期駐扎四角樓屋與共產黨和游擊隊為敵,是我黨在大湖、三角一帶進行革命活動、開展武裝斗爭的最大障礙。1947年12月中旬,我黨部隊根據偵察得來的情報,派出珠江、九江、鴻雁3個中隊200多人直奔大湖,隨后兵分兩路直撲“陽隆和”,經過激烈戰斗后成功攻下“陽隆和”,此戰有力地打擊了反動派的囂張氣焰,在九連地區影響深遠。
1948年,大湖地區農會組織、婦女組織、民兵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敵人因而加緊了對九連地區的圍剿。3月29日,地下黨組織專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反圍剿戰斗。三角鄉農會第十分會會長余旺興會后立即趕回陽江村余屋,召集民兵開會,針對當時形勢進行了戰斗部署。31日,天剛蒙蒙亮,官照灑、莫秉彝帶領國民黨軍隊的兩個連和忠信聯防隊包圍了余屋,余屋民兵奮起反抗,戰斗至傍晚時分,先后擊斃敵人4名,擊傷10余名,最后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被敵人俘虜了16人。除余金輝、余榮輝兄弟倆越獄脫險外,其他14名民兵于4月2日被敵人殺害于忠信黃嶺。
破繭成蝶繪新景 鄉村振興美如畫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的人居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三角鎮以生態宜居為目標,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幸福生活的藍圖正徐徐展開。
走進三角鎮石源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迷人的鄉村畫卷……精美的壁畫點綴著房屋,平坦潔凈的道路通往家家戶戶,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在石源村文化廣場,孩子們在嬉戲,老人們在嘮家常,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村民黃日恩每天都會到廣場鍛煉身體,今年82歲的他親眼見證了村里翻天覆地的變化,說起如今的新生活,他感慨萬千:“整個村莊的面貌都改變了,全部設施都搞好了。道路、水利、路燈、公共廁所全部建成。以前沒有廣場,路是泥土路,現在是柏油路了,變得很漂亮,群眾很滿意。”
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石源村的顏值“大升級”,是三角鎮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自全域推進“三個三”工作以來,三角鎮通過公職人員帶頭拆、現場開會集中拆、思想動員主動拆、干部掛鉤督促拆等方式累計完成“三拆除”6萬余平方米、“三清理”4.8萬噸、“三整治”932宗,基本完成目標任務,各村達到了干凈整潔村標準。其中,石源村的村民以自愿的形式,在今年1至3月拆除破舊泥磚房171間4902平方米,部分村民還將拆除后的土地無償提供給村委會用于公益建設。
此外,早在2018年6月,三角鎮便在全縣率先探索實行全域垃圾收集和環衛保潔一體化市場作業,建有標準垃圾屋(收集點)136 個,4837個小型垃圾桶分發到戶;其中石源村還增聘了3名保潔員專職負責蓮藕基地并率先開展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
抓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抓住了生態宜居目標的“牛鼻子”。近年來,三角鎮還完成了陽江、石馬和白石、石源4村雨污分流管網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建成污水管網31.65公里、污水處理設施10座,預計年底可實現上述4村污水管網全部連接到戶、入站處理;“四好農村路”建設全面鋪開,完成通自然村硬底化道路122.22公里、自然村巷道45.453公里;全面完成集中統一供水和農戶廁所無害化改造,新建農村公廁7個、村黨群服務中心8個、衛生站8個、文體廣場2個、候車亭3個、路燈430盞。
因地制宜謀產業 群眾增收笑開顏
利用當地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證。近年來,三角鎮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形成扶貧新格局,努力讓貧困戶持續增收,走上脫貧奔康致富路。
每逢盛夏時節,漫步于石源村蓮藕田間的親水步道,仿佛置身于“荷池仙境”之間,荷花開得正艷,與粉刷后的民居相得益彰,處處呈現一派文明和諧的新農村景象。
據了解,石源村原為面上貧困村,有貧困戶35戶102人,由縣工業園管委會掛扶。為了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石源村與扶貧工作隊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謀劃石源村產業扶貧之路,帶動鄉村振興發展。據石源村黨支部書記黃志銀介紹,2020年石源村以每畝1000元租金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了260畝水田,采取“公司+村集體”的模式,形成600多畝(其中食用蓮藕300多畝、觀賞荷花100多畝)蓮藕連片種植的規模,雙季蓮藕種植可實現一年兩次收成。
“蓮藕基地每年可帶來約30萬元村集體收入,全部貧困戶參與入股分紅,有效實現就地就業,游客前來觀賞荷花對我村的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一舉多得。”石源村“兩委”干部告訴記者,該村通過種植食用觀賞蓮、建設園林景觀及完善路水電氣系統等配套設施,打造集蓮藕生產、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戶外拓展、農事體驗、婚紗攝影等于一體的生態景點和現代農業改革“示范區”、產業融合發展“實驗區”、燈塔盆地開發“先行區”,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石源村的變化僅僅是三角鎮整合鄉村資源優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為全速發展支柱產業,實現村民致富奔康的目標,近年來,三角鎮多措并舉抓產業,為鄉村振興添上強力引擎:塘背村的連平東瑞農牧發展有限公司年出欄肉豬4萬頭并先后獲得省農業龍頭企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認證;新民村依托工業園區企業廠房發展屋頂光伏產業;石源村600畝蓮藕產業效益初顯,預計年產值近3000萬元;石馬村蔬菜基地獲得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認證;桐崗村新增800畝農田流轉用于高端水稻種植;依托石馬、陽江、桐崗、向陽、白石等村建立的綠控三角基地擴大至1500畝并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蓬勃的產業在三角鎮這片土地四處“綻放”,致富奔康的故事正在每個村落不斷“上演”。
■組稿:本報記者 梁驅遠 譚紹丁 特約記者 黃新 江楓 通訊員 劉蘇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