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保障屏 扎好安全籬
——連平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紀實
■5月15日,連平縣在田源鎮水西村開展防汛實戰演練,進一步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快速反應能力。 資料圖片
■每年在“5·12”國家減災日等重要節點,連平縣都會組織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活動,提高防災減災水平。資料圖片
■5月17日,陂頭鎮遭受強降雨襲擊,423戶共1620人受災,連平縣第一時間調動救援隊伍前往受災地區進行救援,轉移群眾44人。資料圖片
■今年4月底,連平縣組織開展民兵集訓,縣直屬民兵應急連、部分鄉鎮民兵應急排共170余人參加并完成森林防滅火裝備器材操作、沖鋒舟駕駛等一系列訓練科目,為更好地執行應急處突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謝澤開 蔡志文 攝
核心提示
近兩年來,連平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吸取2019年“6·10”特大洪澇災害的深刻教訓,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了全縣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完善科學高效政策體系主題宣傳深入人心
以好的頂層設計促進實際工作開展,是連平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總結出來的經驗。2020年9月30日,連平縣出臺《連平縣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系工作方案》(下稱《方案》)。這是該縣在深入總結2019年應對“6·10”特大洪災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進行專門部署的綱領性文件?!斗桨浮窂募涌旖⒔∪珣敝笓]體系、應急預案體系、應急救援力量體系、應急救援裝備和救災物資保障體系、鎮村應急管理體系、應急管理責任體系和實施一體化應急響應運行機制等方面,對全縣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戰略、新要求、新舉措,推動全縣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邁上新臺階。
《方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加強應急管理體系頂層設計和機制創新,大力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推進應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最大程度減少災害事故及其造成的損失,為該縣構筑應急管理新格局,營造和諧安全社會環境提供有力保障。
與此同時,該縣各行業主管部門還編制、修訂了涵蓋防汛防旱防風防凍、地震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環保、道路交通、通信保障、電網停電、動物疫情、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等領域和內容的相關預案,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防災減災救災政策體系。頂層設計發揮出“管總”作用,有力地促進全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進入法治化、規范化、現代化軌道。
近兩年來,連平縣積極開展各項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大力推行防災減災演練,全面推動防災減災信息交流,提高公民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在“5·12”國家減災日和“10·13”國際減災日等重要節點,該縣每年都組織開展大型防災減災集中宣傳演練活動,推進防災減災演練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工廠、進學校、進家庭,防災應急政策法規、知識教育深入人心,社會防災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
提前防范及時預警 形成強大救災合力
自然災害預警應急體制機制的健全,能夠起到規范應急救助行為、提高應急救助能力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穩定。今年4月初,連平縣組織了5個督查組對全縣13個鄉鎮和相關部門開展了防汛備汛督查工作,對各鎮、各相關部門的防汛責任人、物資儲備、轉移責任人臺賬等進行追蹤檢查,進一步落實防汛職責,全力確保汛期安全。
兩年來,連平縣不斷健全自然災害預警應急、統籌協調及災情管理機制,著力化解了災害預警預報“最后一公里”難題。去年9月,連平縣成立了縣應急救援總指揮部,總指揮部下設汛旱風、森林防滅火、抗震救災、安全生產、地質災害、生態環境、社會安全、交通運輸、公共衛生、食品藥品、消防安全11個專項指揮部??h應急救援總指揮部充分發揮統一領導、指揮協調職能,指導各成員單位全面推進監測網點建設,強化水利、農業、氣象、統計等有關部門的協調和配合,提高災害早期識別能力,增強預警的準確性、時效性和覆蓋率。
去年以來,連平縣為全縣13個鄉鎮175個村(社區)配備、完善網絡報災設備,在原二級指揮平臺的基礎上,實現縣應急指揮中心直接指揮調度全縣159個行政村和16個居委會,進一步健全了縣、鎮、村三級救災通訊網絡?,F在,一旦災情發生,鄉鎮可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本行政區域災情。鄉鎮應急指揮中心嚴格實行24小時值班制,第一時間收集災情,第一時間緊急會商,第一時間上報災情,確保上報真實、準確、完整。縣應急救援總指揮部協商氣象、水利、國土、農業、林業、財政、交通等部門,召開災情會商會,科學研判災情,指導災區做好災害應對和災后救助工作,在聯合查災核災、災情會商和因災倒損住房恢復重建方面,形成了強大的救災工作合力。
今年5月17日上午,連平縣局部突發強降雨,陂頭鎮貴東片錄得最大降水量183.2毫米,全鎮受災423戶共162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 1457 畝,受浸房屋340余間,山體滑坡9處。強降雨發生后,連平縣迅速調動救援隊伍前往陂頭鎮進行救援,轉移受威脅群眾44人,并設置了5個臨時安置點。盡管此次暴雨來勢兇猛,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但由于該縣提前做好了應急預案,此次強降雨未造成人員傷亡,災害損失也降到了最低。
壯大應急救援力量 提高事故救災能力
連平縣加強基層應急物資儲備、推進基層應急力量建設、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因地制宜開展預案演練,以迅速高效的災后救援,讓災害損失降到最低,減少群眾生產生活和財產損失。
物資儲備是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保障。連平縣加快健全完善統一指揮、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救援裝備和救災物資保障體系,縣、鎮、村都建立有相對應級別的應急救援裝備倉庫和救災物資倉庫,配備應急物資、救援裝備和器材,實現應急物資靠前部署、下沉部署;建立健全應急救援裝備和救災物資儲備管理機制,縣應急管理局每年制定儲備規劃,組織購置儲備、輪換和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救災物資保障市場化運作機制,對飲食類等保質期較短的救災物資和醫療衛生物資,縣發展改革、衛生健康部門與當地大型醫藥公司(門店)、商場、超市等合作開展應急物資協議儲備,建立市場化保障機制。今年以來,連平縣投入401萬元加強了物資儲備工作。目前,全縣儲備衛星電話29部、沖鋒舟19艘、橡皮艇27艘、救生衣2600件、各類搶險編織袋8萬個及各類搶險物資、器材、設備,為預防和應對突發事件提供了重要物資保障。
救災工作中,應急救援隊伍是提高災害事故應對能力的重要支撐。連平縣在加強本級各部門應急力量建設的同時,積極推進鄉鎮、村(社區)應急力量建設,加快建立健全應急救援力量體系。交通、公路、水務、生態環境、供電、工商信等有關部門的專業搶險隊伍,負責全縣道路、橋梁、水利設施損毀,環境污染及通訊、電力、供水中斷等搶險搶修工作;縣消防救援大隊,公安局特警、巡警大隊和民兵應急分隊作為縣級救援突擊力量,在強化相關救援訓練的同時,還加強了日常戰備工作,確保遇到突發事件能隨時拉得出、用得上;各鎮則將現有護林員、村輔警、民兵應急分隊隊員、消防員、水管員等力量整合起來,組建鄉鎮級綜合性救援隊伍。截至目前,連平縣共建立搶險救援隊伍19支1158人。其中,縣級搶險救援隊伍6支共324人,各鎮搶險救援隊伍13支共834人。
同時,連平縣進一步完善軍地溝通協調機制,應急部門與縣人武部、武警連平中隊、當地駐軍每半年定期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完善搶險救援協同體系;鼓勵支持社會團體組建專業化救援力量,縣應急管理部門與社會救援力量建立組建備案、定期聯系、聯席會議、業務培訓、簽訂救援協議等機制,以便加強對社會救援力量的管理和調度使用。
除了儲備應急物資、強化隊伍建設,建設避難場所、開展預案演練也是減災工作的重要內容。連平縣充分利用公園、廣場、城市綠地、學校、體育場館等已有設施,陸續改擴建、新建一批應急避難場所,滿足轄區內居民緊急避險和臨時安置等需求。在應急避難場所、關鍵路口等位置,還設置有應急標志或指示牌,張貼應急疏散路線圖,方便群眾快速應急避難。
以練為戰提升能力 全面筑牢安全防線
“鄉親們,洪水來啦,趕快向安全地帶轉移!”村干部在各個自然村不斷地來回跑,一邊敲銅鑼一邊大喊,村里的廣播也在反復響起警報聲……
2021年5月15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防汛實戰演練在連平縣田源鎮水西村上演。此次防汛實戰演練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圍繞監測預警、決策指揮、避險處置和應急救援等防汛工作的重點、難點,總結洪災處置經驗教訓,完善工作機制,規范處置流程,嚴格落實縣鎮村各級三防工作責任制,完善防范應對措施,強化群眾防災避險意識,進一步提升連平縣防汛應急救災能力,全力打好今年防汛減災“主動仗”。
此次演練由連平縣三防指揮部主辦,縣應急管理局、縣氣象局、縣消防救援大隊、田源鎮政府聯合承辦,縣、鎮、村共150多人參加了演練。演練以模擬連平縣受強降雨導致河流水位上漲為背景,縣三防指揮部根據氣象情況迅速啟動防汛應急響應,其中,田源鎮部分村莊受洪水侵襲,發生山洪地質災害,形勢嚴峻。
演練中,水西村洪水自動預警系統發出洪水預警后,村干部立即組織人員轉移,通過敲鑼、村廣播、拍門入戶等形式通知群眾及時前往高地避險;消防救援隊員駕駛沖鋒舟救援2名被洪水圍困群眾脫險,并對水淹區域進行搜救,確保危險區域群眾全部安全轉移;在應急避護場所,參與救援人員全力做好群眾情緒安撫和安全管控等工作,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臨時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整個演練現場緊張有序,各應急工作小組協調配合,全部受災群眾安全轉移并得到妥善安置,險情解除。
此次演練,較好地檢驗了基層監測預報預警、會商研判、決策指揮、隱患排查、安全管控和應急救援能力,提升了連平縣的防災能力。
■組稿/本報記者 譚紹丁 特約記者 謝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