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連平縣

連平縣忠信鎮:

注入紅色動力 加快實現“忠信振興”

2021-06-04 09:45:01 來源:河源日報

■環境良好、鄉風文明的忠信鎮司前村,是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核心提示

近年來,忠信鎮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關部署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加強鄉村人力資源開發、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等方面下足硬功夫,以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奮力推動全鎮鄉村振興。

筑牢產業基礎 為鄉村振興蓄動能

從粵贛高速公路忠信收費站出口駛出,便是忠信鎮柘陂村。不遠處,一排排嶄新的嶺南風格建筑映入眼簾。穿過樓群,可看到智慧溫室大棚區、現代化物流倉儲基地、千畝種植區、“百里花海”項目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

這是恒大集團于2018年啟動的援建連平縣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忠信鎮農業生態產業園),總占地面積2648畝,分為新農村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及生態旅游觀光園區三大板塊,將打造成為河源乃至廣東省鄉村振興樣板工程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標桿項目。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石,沒有興旺發展的富民產業,鄉村振興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近年來,忠信鎮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抓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加快農業產業發展步伐。其中,忠信鎮柘陂村已形成“紅黑紫”(紅玫瑰、黑蒜、紫珠)主導產業鏈,與東升村30畝葡萄園、大坪村149千瓦光伏產業一起輻射帶動周邊,形成水滣村沃柑、新下村板栗和大坪村紫珠、艾草等種植業同步發展的良好態勢,各村集體收入明顯提高。

以柘陂村黑蒜產業為例,柘陂村黑蒜加工廠是河源市首批“扶貧車間”、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幫房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2020年,該廠黑蒜總產量109噸,其中37%銷往珠三角地區。目前,該廠的黑蒜產品在“唯品會”“淘寶”等電商平臺上均有銷售,并入駐河源和深圳多家商場超市,產品供不應求。在市場行情持續走好、黑蒜深加工穩定鮮蒜價格的帶動下,柘陂村大蒜種植規模達200多畝。

打造文明鄉風 展現鄉村文明新氣象

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八,是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最熱鬧的日子,各方游客齊聚于此,欣賞美輪美奐的花燈和吊燈習俗。

忠信花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吊燈習俗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河源客家特色文化名片。2018 年河源首屆忠信花燈民俗文化節在司前村舉行,上燈儀式展示、傳統非遺民俗表演、忠信花燈展、猜燈謎、飲燈酒千人宴等一系列精彩的活動輪番上演,吸引了近8萬人參觀。2019年河源第二屆忠信花燈民俗文化節同步網絡直播,吸引線上線下約25萬人次觀看。

與花燈節緊密相連的,還有傳承了600余年的吳氏家訓文化,每年的“上燈”儀式,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長輩會利用這個機會,講家訓家規,教導年輕子弟。村里的文化墻上繪有“一厚倫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難,四和鄉里,五勤本業,六莫非為,七周貧乏,八謹祭祀”的家訓內容,司前村處處洋溢著積極的文化氛圍。

2019年以來,忠信鎮司前村圍繞弘揚和傳承良好的家風家訓和花燈文化,以八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特色精品村創建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村容村貌,促進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振興,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名單。司前村在2020年4月份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村民吳詩蘭說:“村里的磚瓦房都變成了小樓房,大家的生活好起來了,鄰里關系更和睦,干活的勁頭越來越足了,大家都期盼著新的一年把村子建設得更加文明漂亮。”

注入紅色動力 點燃振興發展“引擎”

近日,忠信鎮柘陂村文化廣場上紅旗飄揚、歌聲嘹亮,以“紅色耀河源,永遠跟黨走”為主題的河源市慶祝建黨100周年文明實踐系列活動走進忠信鎮,志愿者們或歌或舞、或彈奏樂器,以美妙的音樂和舞姿表達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

忠信鎮紅色文化深厚。位于圩鎮東南約 8 公里的華南小學曾是黨組織活動據點。20世紀40年代,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鐘明(五華縣人)和鄧基先后到該校任教,以教書為掩護,進行地下活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華南小學地下黨組織為黨傳遞情報、掩護領導人、輸送青年參加革命隊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2011年6月28日,柘陂華南小學黨組織活動舊址成為我市第四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據柘陂村黨建指導員、鄉村振興工作組組長葉慧星介紹,為重現舊址當年的革命風貌,2011年,柘陂村在保留舊址結構的基礎上,收集并整理了許多舊址老物進行展覽,還在舊址旁邊新建了連平縣革命斗爭史展覽館,豐富了柘陂村的紅色文化內涵。據悉,僅4月21日至5月21日,前來舊址參觀學習的干部群眾就達20多批次。

紅色文化為忠信鎮振興發展注入紅色動力。近年來,忠信鎮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忠信振興”為主線,堅持“東擴、南融、西優化、北提升”的發展布局,按照“一群(河源市城鎮化集群)、一極(粵贛邊區產業商貿物流服務高端高增長極)、一核(燈塔盆地高效現代農業發展核心)、一圈(宜居宜業宜游宜創優質生活圈)”的定位,奮力做好鄉村振興示范區的引領者和燈塔盆地示范區的引領者,全力實現忠信社會發展穩中有進、變中向好,推動“忠信振興”提效破局。

【忠信鎮簡介】

忠信鎮位于連平縣境南部,是連平縣域發展的副中心,也是河源市燈塔盆地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的副中心,素有“河源第一鎮”之稱。地理交通區位優越,粵贛、汕昆高速公路及省道官燈線、忠定線等公路縱橫境內。全鎮總面積15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38公頃,下轄12個行政村和5個城鎮社區,戶籍人口5.9萬人,常住人口6.59萬人,流動人口近10萬人。

忠信鎮是周邊三縣十六鎮農副產品商貿集散地,商貿極為活躍,其輻射半徑達30公里以上,輻射人口超過30萬人。土特產火蒜、花生、客家釀酒被譽為忠信三寶。忠信文化底蘊深厚,忠信花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吊燈習俗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均是河源客家特色文化名片。

【紅色檔案】

忠信鎮是革命老區。解放戰爭初期,忠信鎮上壆村民、地下游擊隊員賴球昌在上壆村開設了下壆茶攤,作為革命秘密聯絡站。彼時,中共地下黨員多以教師的身份為掩護,在忠信鎮柘陂村華南小學、東升村宏中學校等地秘密開展革命宣傳活動,為黨傳遞情報、掩護領導人、輸送青年參加革命隊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49年9月,連平全境解放,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中共連平縣委員會、連平縣人民政府在忠信鎮成立,柘陂華南小學成為連平縣委縣政府臨時辦公所在地。據統計,忠信鎮境內有據可查的紅色革命遺址多達10處。

■組稿:本報記者 方新苗 譚紹丁 ■攝影:本報記者 肖斌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