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努力實現綠富雙贏奮力打造綠美和平實景圖
■位于和平縣東水鎮新坪村的千年古榕,2019年11月被授予“廣東十大最美古樹”稱號。
■位于和平縣彭寨鎮公和村的高質量水源林造林點,成效非常明顯,平均樹高達到了2米,保存率達到92%。
■廣東龍德信莊園有限公司萬畝油茶種植基地,是河源市油茶跨縣集群省級產業園(和平片區)的實施主體之一。
■位于和平縣下車鎮和一村的和平縣匯友生態種養園,被認定為首批省級綠美園,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種養園。
核心提示
和平縣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以綠美和平生態建設為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鞏固提升綠色生態優勢。
2021年度全市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評估綜合得分和平縣排名第一。2022年,和平縣健全縣、鎮、村三級林長體系,設立林長制事務中心專門機構。加快落實自然保護地建設,大力實施國土綠化工程,完成造林綠化1.16萬畝、油茶新造2.3萬畝、油茶低改3.5萬畝、桉樹林改造1.2萬畝。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中排名全市第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對標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廣東省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施工圖”,和平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持續鞏固提升生態優勢,奮力打造綠美和平“實景圖”。
全面推行林長制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最是一年春好處,植樹添綠正當時。2月13日,和平縣同步開展2023年全省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義務植樹活動,四套班子領導成員與廣大干部職工、志愿者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為和平增添新綠。據了解,此次義務植樹活動共有500余名干部職工、60余名志愿者參與,共種下3000余株樹苗,有桂花、樟樹等,營造了“植綠、護綠、愛綠”的濃厚氛圍。
據統計,2020年以來,和平縣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工作,完成造林3.53萬畝。其中,2021年高質量水源林彭寨鎮公和村造林點成效非常明顯,種植有火力楠、楊梅、山杜英、藜蒴等樹種,平均樹高達到了2米,保存率達到92%。
林長制是推動林草保護與發展的有效機制,在全力推動綠美和平生態建設中具有牽引性作用。和平縣自推行林長制以來,制定了工作方案,完善了縣、鎮、村林長制三級組織體系,共設立各級林長1464名、監管員416名、護林員621名,全縣范圍內共設置林長公示牌229個。和平縣在全市率先設立林長制綜合事務中心,為縣林業局管理的正股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5名。
2022年6月20日,廣東省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展2022年度省級林長綠美園申報認定工作,和平縣積極申報林長綠美園工作,確保選址、生態環境和基本設施等符合上級要求,體現林長履職盡責,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取得成效。和平縣推動和平匯友生態種養園建設,符合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價值轉化、共享綠色生態福祉等申報要求,被順利認定為首批省級綠美園,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種養園。
和平縣匯友生態種養園位于和平縣下車鎮和一村,園區面積2235畝,范圍內共有林地1903畝,占總體面積的85%。綠美園內種植獼猴桃200多畝,藍莓200多畝,嘉寶果、蜜柚、臍橙100多畝,牛大力230畝,綠化園林苗圃500畝,珍貴樹種紅錐樹300畝,觀賞林705畝。種養園在林下放養土雞,年產土雞2萬只,年收入達300萬元。同時,為當地農戶提供雞苗、飼料、器械、防疫、銷售等服務,帶動212戶農戶增收,戶均增收2000元,年分紅31.6萬元,并帶動下車鎮發展林下經濟產業,面積超過1300畝。
和平縣提出,要全面深化林長制,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持續優化低效林分改造,扎實推進國家儲備林、高質量水源林建設,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92萬畝、高質量水源林建設1.8萬畝、省級新造林撫育2.03萬畝;實施桉樹林退出改造1.2萬畝、松材線蟲病防治作業面積4.91萬畝以上,林地紅火蟻發生面積控制在330畝以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和平模式。
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工程 構建城鄉綠美生態環境
在和平縣東水鎮新坪村的東江河畔有一棵古榕,這棵古榕屬雅榕,不像江門小鳥天堂的水榕依靠氣根外延獨樹成林,只是圍著主干的氣根生長,經過百年風雨滋潤,十幾根枝丫都長成了參天大樹。雅榕樹冠很大,大到大人可在上面溜達、小孩可在上面捉迷藏,枝丫向四面八方延伸,覆蓋面積超千平方米,其蒼勁古樸的枝干,記載著百年歷史。2019年11月,這棵雅榕被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省林業局授予“廣東十大最美古樹”稱號。
據介紹,雅榕樹齡1000余年,高20多米,樹干粗壯到足足要12個成年人合抱,平均冠幅40米,于2018年列為國家一級古樹保護植物。村里的老人說,1964年,村里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滿載著村民的大船就是拴在了這棵大樹下才沒被洪水沖毀,還有許多村民爬到樹上得以活命,所以當地人都稱這棵古榕為“救生樹”。
據統計,和平縣古樹名木登記造冊有454株,其中古樹453株,名木1株。古樹群5個,一級古樹16株(包括名木1株),二級古樹84株,三級古樹354株。目前,均按照“一樹一牌”建立檔案,并錄入廣東省古樹名木信息系統,更換新版的古樹保護銘牌,讓每棵古樹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同時,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落實管護,和平縣林業局與17個鎮政府簽訂了古樹名木管護責任書,做到樹樹責任明確、株株保護到位。
綠美古樹鄉村建設是和平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亮點。綠美古樹鄉村位于和平縣陽明鎮大樓村,總面積2080畝,有古樹群1個,主要是對古樹保護、古樹公園建設、綠美家園建設、綠美鄉村廊道建設和“四旁”綠化美化。同時,建設碎石游步道、碎石登山道和游憩設施,種植楓香樹,設置導向牌、警示牌、標示牌,建設科普長廊和六角亭等,加快構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
發展綠色生態經濟 讓油茶“小特產”成長為“大產業”
近年來,和平縣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圍繞“擴規模、重培育、創品牌、增效益”的總體思路,大力推動油茶種植,實施油茶低產林改造,引進、培育和推廣優良油茶品種,開展知名品牌創建,并以建設河源市油茶跨縣集群省級產業園(和平片區)為抓手,全面提升油茶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讓油茶從“小特產”成長為“大產業”。
和平是林業大縣,油茶種植歷史悠久。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面積超30萬畝,其中新種油茶面積8萬余畝,老油茶林面積22萬余畝。2021年全縣油茶果年產量7.2萬噸,油茶籽產量2.26萬噸,產值7.76億元。油茶種植面積1000畝以上經營主體11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家,發展專業合作社427家。其中,位于林寨鎮的廣東龍德信莊園有限公司萬畝油茶種植基地作為產業園項目實施主體之一,已于2022年底正式投產,產業園項目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目前,廣東龍德信莊園有限公司優質高產油茶種植面積1.076萬畝(有機油茶認證面積3000多畝),基地全面達產后,油茶鮮果年產量0.48萬噸,年生產茶油240噸,油茶產業年總產值6800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4800萬元,第二產業產值1400萬元,第三產業產值600萬元。在該公司的多種舉措帶動下,當地農戶種植油茶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目前已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油茶3000多畝,不僅增加了農戶收入,還有效解決了當地富余勞動力就業。
除了加快一產發展步伐,廣東龍德信莊園有限公司二、三產發展也按下了“加速鍵”。目前,該公司已與華南農業大學建立科技合作關系,開展“廣東適生油茶品種區域化試驗與評價”等廣東省林業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創建產、學、研新模式,打造油茶種植、加工、觀賞結合一體化的油茶產業鏈,發展綠色生態經濟。
突出綠美和平引領 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2022年12月8日,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通過了《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和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結合該縣實際,深入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全力推動綠美和平生態建設。和平縣林業局作為綠美和平生態建設的牽頭部門,多次組織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專題研究學習《決定》,認真領會精神實質,科學謀劃,迅速行動,抓緊抓實綠美和平生態建設各項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和平縣將進一步強化工作舉措,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特色經濟林等,推動林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努力實現“兩山”有效轉化,實現“綠富”雙贏;堅持全縣“一盤棋”理念,多方整合資源,共同發力,加快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建設新格局,著力打造綠美家園、綠美山川、綠美空間,持續擦亮和平“綠美名片”。
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緊緊圍繞“一增一減一保”(增加高質量林分、減少單層林分及災害、保護森林資源)的工作思路,堅持“點、線、面”(以實施歷史遺留礦山和鄉村綠化美化為點,以提升東江、浰江流域及國道、省道、高速公路、鐵路等主要通道兩側山體林相為線,以重點水源地保護區域為面)相結合,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優先改造重點生態區域,加強森林撫育,推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
實施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以森林城鎮、森林鄉村建設為載體,因地制宜推進“三網”(林網、水網、路網)融合,深入開展“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綠活動,持續提升“五邊”(山邊、水邊、路邊、村邊、景邊)綠化美化品質,協同構建“林和城相依、林和人相融”的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積極建設森林城鎮、森林鄉村等,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增加森林、綠地面積,優化生態空間,提升城鄉綠化質量。
實施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長效機制,提高自然保護區保護水平,建設一批示范性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濕地公園。重點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勘界立標、總體規劃編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推進濕地保護修復。2023年,大力推進省下達的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總體規劃編制等工作。
■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