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和平縣

中共和平縣委十四屆三次全會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昨召開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篇章

2023-01-17 10:32:04 來源:河源日報

■和平縣城全貌。和平聚力打造“產城融合”“城園互動”和平樣板。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核心提示

昨日,中國共產黨和平縣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暨縣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縣委書記鄧卓文代表縣委常委會作工作報告,縣委副書記、縣長張衍彪就經濟工作作專題講話。會議提出,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八屆五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高水平推進現代化建設,激情擔當干事業、奮勇爭先創一流,在新征程中持續推進和平高質量發展。

■回顧2022

奮力推動和平各項事業提質進步

過去的2022年,和平縣認真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聚焦迎接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產業興縣行動,全力做好“雙統籌”,為該縣高質量發展拓寬了戰略空間、提供了戰略支撐。

黨的建設深入推進。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推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不斷走深走實。新一輪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頭雁”“雛雁”工程持續深化。

經濟發展穩中向好。深入實施產業興縣行動,“三個六”產業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和平片區)建設加快推進,成功申報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獼猴桃、腐竹、絲苗米和油茶(跨縣集群)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引領作用逐步凸顯。工業園區北擴工程和大壩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穩步實施。“六大服務業”培育成效初顯,印象新天地商業綜合體項目加快建設,全域旅游建設全面推進。

“融灣”“融深”步伐加快。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加快完善,連接“雙區”的通道更加便捷。“全能型一窗式”服務窗口建成使用,政務服務實現“一網通辦”,群眾辦事更加方便,政務改革與“雙區”接軌正加快實現。成功申報首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全縣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實現雙提升。突出抓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縣216個行政村村均集體收入達16.58萬元。全縣17個鎮基本建成“宜居圩鎮”,其中陽明、合水、公白、上陵等4個鎮達到“示范圩鎮”標準,鎮容村貌持續提升。

民生事業持續改善。福星幼兒園、振安實驗高級中學建成招生,縣婦幼保健院新院、縣人民醫院傳染樓投入運營,燈光球場、公共停車場等民生項目即將竣工;2022年高考全縣本科、專科入圍率均位居全市五縣二區第一名。獲評廣東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高質量發展綜合試驗區。就業質量和容量實現雙提升。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產城融合扎實推進。初步完成《和平縣產城融合發展專項規劃》編制,大環城公路二期等重點交通項目加快建設。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第一年測評在全省20個縣級文明城市中排名第三,取得和平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的最好成績。和平河清淤蓄水、河道亮化工程全面完工,城市美化綠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生態屏障更加牢固。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市任務要求,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標率及地表水水質優良率均達100%。縣鎮村三級林長體系全面建立,高質量完成新造林和高質量水源林撫育任務。全部辦結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交辦的信訪舉報案件,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平安建設成效明顯。圓滿完成國慶、黨的二十大等重大敏感節點安保維穩任務。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守好了廣東北大門。面對歷史之最的“龍舟水”,實現了零傷亡、少損失的目標。全縣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刑事治安警情連續12個月同比下降,社會大局保持總體平穩、秩序良好。

■展望2023

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為6%以上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各項工作至關重要。

會議強調,要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實踐,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大力提振市場信心,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篇章。

會議提出,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為6%以上。圍繞這個目標,和平縣在2023年將重點做好11項工作。

堅持發展實體經濟,舉全縣之力推進產業發展

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打造“六個十億級”產業集群,切實增強現代化建設的產業“底氣”。

要進一步打造主導產業集群。要做強支柱產業,推動粵深鋼電爐升級改造項目快速落地,確保鋼鐵企業穩產達產。要做優傳統產業,高質量推動獼猴桃、腐竹、絲苗米和油茶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要做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和平藥業搬遷入園和產能提升,力促大壩產業集聚區新材料企業加強科技研發和技術轉型升級。

要進一步促進園區提質增效。要大力實施擴園工程,加快推進福和產業轉移園、大壩集聚區、合水工業區開發建設,持續拓寬工業發展空間。要強力開展園區閑置低效土地清理行動,確保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要進一步抓實項目引進建設。要成立招商引資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健全常態化招商引資跟蹤服務機制,加強對招商引資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要圍繞“三個六”產業精準招商,完善土地、資金等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瞄準產業鏈中上游企業和優質項目,建立完善產業轉移重點項目庫。

要進一步加大助企紓困力度。要堅持問題導向,把解決“用工難”作為提升服務企業水平的重要抓手,在春節前后要舉辦兩場全縣性企業用工招聘會,建立完善縣、鎮、村三級招工服務網點,并將各鎮完成招工任務情況作為加分項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全面保障企業用工需求。

要進一步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要深入實施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要優化項目落地全流程服務機制,確保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見效。要完善指標體系,制定年度投向實體經濟的資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硬指標,全力營造實業為本、制造業當家的濃厚氛圍。

搶抓“雙區”和三大平臺建設機遇,進一步加快“融灣”“融深”步伐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要堅持以“融灣”“融深”為牽引,不斷優化與重大平臺的交通、產業、機制對接聯動,推動和平融灣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要加快完善交通路網。要積極推動謀劃建設梅河韶高速公路和河惠汕高速公路北延等重點交通項目,統籌推進省道253線青州至熱水段、大環城公路二期、“四好農村路”等重點交通項目建設。要圍繞高鐵和平北站,加快建成集高鐵、高速、鐵路和公路等多種客運方式的綜合客運樞紐,打造城鄉一體公共交通體系。

要加快健全體制機制。要積極探索符合產業共建的“雙向飛地”模式,著力破解制約人員、信息、資本等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要培育發展高鐵經濟,以高鐵新城、高鐵站點為節點,聯動產業園區、城市功能和重點鎮等空間,建立健全市縣聯動的高鐵招商機制,推動產業發展與高鐵新區建設協同互促。

要全面加強產業對接。要加強農業交流合作,積極引進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和平農業基本盤,加快打造“雙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和“油瓶子”。積極引入粵港澳大灣區企業投資開發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產業,建設具有和平特色的大健康產業,加快打造“雙區”綠色康養重要目的地。

大力推動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供給和需求有機結合點就是經濟的增長點。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用好消費、投資、外貿政策工具,持續為經濟穩定恢復、保持發展的活力與韌性提供重要支撐。

要千方百計促消費。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積極培育“六大服務業”,加快推動印象新天地建成運營重振商圈消費活力。要抓好傳統景點景區功能提升,著力打造更多精品旅游線路,加快自駕車、房車露營地建設,激活旅游市場。

要全力以赴擴投資。要牢固樹立項目為王鮮明導向,通過政府引導、統籌資源、強化服務,推動長盛電機、盈訊電子等企業增資擴產,提升投資效益和質量。要堅持以項目承接政策紅利,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市“盤子”。

要搶抓機遇穩外貿。要持續優化對外開放布局,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要支持企業搶抓海內外訂單,推動腐竹、獼猴桃、百香果、絲苗米、油茶、花卉等優勢農產品出口,擴大鐘表等電子信息產品出口,讓和平品牌走向世界。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激發高質量發展活力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用創新的精神去拓展新的工作領域,提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工作思路。

要與時俱進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好系統改革謀劃,研究制定貫徹落實省、市未來5年深化改革總體方案和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的“施工圖”,持續增強內生發展動力。要充分借鑒“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經驗,推進“集成式”改革。

要扎實推進要素配置改革。要落實重點改革措施,支持配合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市建設,及時做好成效評估和經驗總結,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舉措,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

要大力推動創造型引領型改革。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分級診療制度、醫防協同機制,扎實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讓改革更精準、讓服務更便民。要深入推進“一鎮一改革”,推動農村資源要素有序流動,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收益。

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協調推進,著力推動教育優先發展、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發展。

要推動教育均衡發展。要統籌做好城鄉學校優化布局,建設東山、城南、高鐵新區等幼兒園,推進福和小學、福星中學、青州中學等擴建項目建設,辦好特殊教育和職業教育,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間的教育差距。

要激發科技創新動能。要主動接受“雙區”和兩個合作區科技創新載體輻射帶動,發揮好科創服務中心作用,強化創新要素保障,推動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要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和樹標提質行動,扶持潤澤食品、盈訊電子等企業建設博士工作站,為破解產業低端、人才匱乏問題創造條件。

要持續夯實人才支撐。要健全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資源”工作機制,搭建和創新人才交流平臺,深入推進“五項人才引育若干措施”,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要靶向引進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探索建立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對接交流機制,著力解決高素質人才緊缺問題。

突出抓好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釋放發展新潛能

推動和平高質量發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以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牽引,加快健全完善工作機制和工作專班,全力做好新型幫扶協作工作對接,加快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

要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產業興城,做大做強縣域主導產業,加快高鐵新區建設,推進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改造升級,做好工人文化宮、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加快打造“產城融合”“城園互動”和平樣板,不斷提升縣城綜合承載力、吸引力。

要推動鄉鎮加快發展。要立足交通區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突出發展中心鎮,因地制宜打造專業鎮、特色鎮。要堅持差異化發展,加快打造以陽明、大壩為核心的中部都市農業發展示范區,以下車為核心的北部農旅生態康養示范區,以青州為核心的南部優質水果種植核心區,以彭寨為核心的東部優質水稻種植核心區,推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壯大。

要推動和美鄉村建設。要持續實施農村道路暢通、農村供水保障、鄉村清潔能源建設、數字鄉村建設發展、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等工程,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進村莊綠化美化亮化,提升農村現代生產生活條件。

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縣

和平作為農業大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和平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全面夯實農村發展基礎,高水平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要全面鞏固糧食安全根基。要大力推進桂陂頭、月坑兩個中型灌區建設,加快農田“宜機化”升級改造,推動絲苗米產業園十萬畝高標準優質農田建設,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要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快建設“六個萬畝”農業種植基地。要深度挖掘農產品價值,支持腐竹、獼猴桃、百香果、油茶、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延長產業鏈。要積極開展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行動,加大推介、展銷和外銷力度,讓和平的特色農產品賣得出、賣得好、賣得響。

要持續推進鄉村振興。要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優先發展聯農帶農益農產業項目,提高鄉村產業發展水平。要深化提升陽明、合水、公白、上陵等4個示范鎮建設水平,新增建設熱水、大壩、貝墩、古寨、林寨等5個示范鎮,推動示范鎮建設提質增效。

不斷厚植綠色生態發展底色,持續筑牢生態屏障

生態是和平的立縣之本,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直接關系到高質量發展的成色。要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入踐行“兩山”理論,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持續厚植和平生態優勢。

要著力推進綠美和平建設。要深入實施國土綠化工程,全面落實林長制,推進林分優化、林相提升,以創建森林城市、森林城鎮、森林鄉村為抓手,實施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加強高速公路、鐵路、國省道、縣鄉道及河流水系周邊綠化,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記住鄉愁的美麗和平。

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持續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河湖長制要求,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持續打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高標準完成上級空氣質量考核目標任務。要持續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系統推進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探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要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探索開展碳匯權益交易,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要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和平模式,通過打造綠色產品,切實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力保障改善民生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補齊民生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要用心用情解民憂。要深化實施“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進一步完善“突出民生問題事項庫”,強化“回頭看”,鞏固提升工作成效。要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暢通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雙向溝通渠道。

要切實保障就業質量。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加強就業技能培訓,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要深入挖掘企業崗位資源,持續拓寬本土就業空間,深入推進根治欠薪工作,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監管,著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要堅決兜住民生底線。要大力發展衛生健康事業,推動縣第二人民醫院、縣精神病醫院和縣中醫院醫養結合中心加快建設。要扎實做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工作,穩妥有序推動“乙類乙管”落地實施,切實“保健康、防重癥”。要健全覆蓋全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實施。要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重點做好留守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等弱勢群體關愛服務。

以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為抓手,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要全面開展精神文明創建九大行動,深化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創建,持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促進全民文化公共服務均等化。

要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方位、多角度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實踐成果。要持續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建設,切實維護好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網絡安全、意識形態安全。

要全面實施文明創建工程。要深入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十大專項整治提升行動,持續推進四級文明聯創,全面推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提質增效。要鞏固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功能,積極開展身邊榜樣人物選樹活動,讓文明之花開遍和平大地。

要不斷提升和平文化軟實力。要加快推進縣市民休閑廣場和縣美術館等項目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全域旅游為主線,深入挖掘陽明文化、客家文化當代價值,持續擦亮和平“陽明古郡”“溫泉之都”金字招牌。

推進平安和平法治和平建設,守牢安全發展底線

要堅持把安全發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千方百計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要持續深化平安和平建設。要健全完善“1、3、5”快速響應機制,嚴打盜搶騙、黃賭毒、食藥環等違法犯罪行為,筑牢社會安全屏障。要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要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鞏固提升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要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縣。要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進一步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實施包容審慎柔性執法,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著力維護司法公正。要強化法治社會建設,完善城鄉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進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要提升風險監測預警能力,重視各類“弱信號”,做到防范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要落實重大突發事件“四個一”應急處置機制,強化應急隊伍建設,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綜合能力,全力保障社會大局穩定。

■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