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優先行動 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廣東和平黃石坳省級自然保護區
■和平縣下車鎮云峰村獼猴桃種植基地
■和平縣城
核心提示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
為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和平縣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推進治氣、治水、治土、治廢行動,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 100%;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護,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標率100%,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嚴把環評準入關口,2022年共審批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表8個、登記備案10個、豁免項目10個,辦理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證16家。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的信訪舉報案件全部辦結,成為全市首個辦結率100%的縣區。
推進生態優先行動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和平的藍天白云越來越多,我們打開微信,大家的微信朋友圈經常曬著各種藍天碧水的美圖。”“江水清澈,岸邊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平時散步挺舒服的。”……這是群眾發自肺腑的心聲,也是對和平縣美好生態環境的有力肯定。
2021年11月,和平縣委書記鄧卓文在巡河時,發現和平河縣城段河道堵塞嚴重、橡膠壩毀壞等問題,要求相關職能部門立即整改。縣水務局為此組織開展了為期35天的河道清淤和橡膠壩修復工作,共清理河道3.8公里、修復橡膠壩2座。通過對河道清淤及橡膠壩修復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水域環境,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和凈化水平,極大提升了縣城一河兩岸的面貌,也提高了人民群眾幸福感。
近年來,和平縣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推進治氣、治水、治土、治廢行動,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
——深入推進河長制,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達標率和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均排在全市前列。
——全面落實林長制,穩步實施桉樹林退出改造工程和林業生態工程,持續開展新一輪綠化和平大行動,去年完成森林碳匯林撫育6.6萬畝、森林撫育9.4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5.5%,生態美麗宜居城市名片更加亮麗。
——積極鞏固第一輪和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成果,有力整改指出的問題和交辦的案件,全部辦結2021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的信訪舉報案件,成為全市首個辦結率100%的縣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推進縣城供水管網黃峰斗發電站應急輸水管工程,推進燈光球場升級改造工程,解決縣城供水難、停車難問題。
接下來,和平縣將持之以恒深入推進生態優先行動,以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奮力繪就一幅天更藍、水更清、人民更幸福的美麗畫卷,讓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
河長制護航綠水青山 全民參與共建美麗河湖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場關乎民生的硬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和平縣居民的共同期盼。為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總目標,近年來,和平縣持續落實河長制管理制度,把河湖巡、管、護、制等各項工作辦實辦好。
自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和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不斷完善機制,層層落實責任,有力推動了河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為和平的綠水青山保駕護航。
和平縣境內共有河流141條,其中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1條,縣內主要河流有兩條(浰江、貝墩水),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130條,全縣名錄內河長999.94公里,流域面積約為2230平方公里。全縣共有中型水庫2宗(黃峰斗水庫、老園水庫)、小型水庫132宗、山塘371宗,共有客家風水塘6個。全面建立了河湖分級名錄,明確了責任人管護河段,設立縣級河長9名、鎮級河長146名、村級河長239名,實現了河長體系全覆蓋。
和平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河長制“七大任務”的工作內容,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各項工作落地落實。到目前為止,全縣累計落實河湖長制各項工作經費約7500萬元,確保了河長制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全縣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穩中趨好,縣域主要河道浰江、貝墩水水質保持優良。
東江二級支流魚潭江流經的和平縣貝墩鎮,景色秀麗,視野寬闊,兩岸青山翠綠,村莊錯落有致,仿佛一幅美麗恬靜的山水田園風景畫,在母親河潤澤下,貝墩人護水靠水,發展河流相關的旅游業,挖掘本土資源,探索鄉村旅游發展新路子,做活水文章,已初步形成鄉村旅游框架。
和平縣河湖長制繼續向縱深推進,今年以來,全縣各級河長共巡河2372次,其中縣級河長106次、鎮級河長643次、村級河長1623次,共發現問題9宗,已辦結9宗;公共投訴問題1宗,已完結1宗;辦結率均為100%。
下一步,和平縣將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 的總目標。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綠色產業引領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為此,和平縣通過四大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堅決實現政策不留白、工作不斷檔、投入不減少、機制不漏人,讓脫貧基礎更穩固、脫貧成效更可持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穩定現行幫扶政策機制。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為580戶脫貧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資金2780.29萬元,共貼息217.85萬元。創新就業幫扶機制,每年與深圳市福田區聯合舉辦招聘會,3479名脫貧人員實現穩定就業。
——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2022年,全縣原建檔立卡脫貧戶共4821戶12329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3元;防止返貧監測對象43戶171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864元。在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基礎上,今年力爭重點關注脫貧戶實現10%的增收。
——健全扶貧資產管理機制。全縣形成扶貧資產的項目共1179個,投入資金3.45億元,共完成1179項扶貧資產登記確權,并對收益分紅類的扶貧項目定期開展風險評估。
——實施駐鎮幫鎮扶村機制。全縣164名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員、41名駐村第一書記積極對脫貧人口開展返貧幫扶監測工作,走村串戶走訪和座談,圍繞年度重點工作任務,認真做好鎮、村發展謀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應當統籌謀劃、科學推進。
近年來,和平縣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生態產業,初步形成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萬畝優質稻種植區、萬畝茶葉種植基地、萬畝百香果種植基地、萬畝油茶種植基地、萬畝黃豆種植基地,以“萬畝基地”支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發展格局,推動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目前,和平縣已形成了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發展格局:以下車鎮云峰村為核心的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以彭寨鎮馬塘片為核心的萬畝優質稻種植區、以青州鎮為核心的萬畝茶葉種植基地、以大壩鎮水背村為核心的萬畝百香果種植基地、以合水鎮為核心的萬畝油茶種植基地、以貝墩鎮為核心的萬噸腐竹生產基地。
綠色是鄉村的主打色,怎樣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怎樣讓農民賺上“生態錢”?怎樣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美麗家園?
走進和平縣青州鎮山角樂農場,滿山的百香果苗郁郁蔥蔥。“今年百香果總體產量很不錯,產值300萬元至500萬元不成問題。每年還沒到采摘期,我們就已經有幾千個訂單了。”山角樂農場負責人賴炳泉說。目前,山角樂農場百香果種植面積已擴至1000畝,不僅為賴炳泉創造了可觀的收入,也為當地的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近年來,青州鎮因地制宜打造集種植、銷售、深加工為一體的百香果產業鏈,小小的百香果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接下來,和平縣將持續推進生態優先行動,持續筑牢綠色生態屏障,讓綠色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讓鄉村振興成為綠色生態的“助推器”,使兩者互為補充、良性循環,認真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嚴守生態底線,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打造更高水平的生態環境。
■組稿:本報記者 雷宇爍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