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力爭走在全市前列
■和平縣下車鎮云峰村的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果農們正忙著發貨。
■和平縣貝墩鎮的萬噸腐竹生產基地,工人們正在制作腐竹。
■和平縣上陵鎮美麗鄉村示范帶
核心提示
2016年至2020年農業總產值合計149.8億元,202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5.5億元,絲苗米產業園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引領作用逐步凸顯……數字的背后,是和平縣十年來山鄉巨變、山河秀麗的錦繡畫卷,是和平為全縣人民帶來的鄉村振興的優異答卷。
思想之旗領航向,鄉村振興開新篇。和平正發出村美民富的召喚,奏響前行的凱歌。近年來,和平縣積極用好、用足、用活各項政策紅利,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導向帶動作用,撬動更多資源投入,推動鄉村振興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在過去的2021年,開啟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征程。
夯實農村發展基礎 鄉村綠色資源拓展延伸“綠色通道”
鄉村要振興,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一環。為夯實農村發展基礎,和平縣堅持以基礎為重,持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科學編制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天生衛康、和盛食品、聰明人集團等大型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持續發展獼猴桃、百香果、腐竹、油茶、家禽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農業產業基礎。高效實施水利和能源項目建設,有序實施黃沙河、新塘河萬里碧道工程,解決水環境安全問題。加強農村電網建設和通信網絡建設,進一步提高電力保障水平,推進基建配網工程,加強農村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據介紹,一直以來,和平縣始終堅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示范工程創建,全面提升鄉村振興水平。
土地是民生之本,是鄉村振興的源泉,是社會發展的物質載體。近年來,和平縣高度重視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土地流轉、代耕等方式“喚醒”土地,扎緊“糧袋子”,讓糧田“務正業”,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今年3月25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春耕大幕,在和平縣彭寨鎮土厘村拉開:插秧的是高速插秧機,1天可插秧25畝地;噴灑肥料的是無人機。據悉,2021年,和平縣建設高標準農田1.66萬畝,完成撂荒耕地復耕復種4.1萬畝,實現糧食播種面積31.7萬畝、產量12.6萬噸,“米袋子”“菜籃子”穩定保供。
完善通達的基礎設施,是和平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該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保障。一直以來,和平縣以“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全力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公路管養水平和運輸服務保障能力,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交通運輸保障。
現如今,橫貫和平縣境內的粵贛高速,成為了和平縣鄉村連通惠河高速、貫通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通道”。深圳福田區與和平縣攜手合力,通過引入省內外農業龍頭企業,做實“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特色品牌。2016年以來,福田區支持福和共建產業園區啟動多個產業項目建設,打造獼猴桃、百香果、蜂蜜等農特品牌,對口幫扶實現由“扶生存”向“扶發展”轉變。
接下來,和平縣將借助“四好農村路”“戶戶通”道路硬底化,激活農村發展資源,持續優化和完善旅游交通線路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深挖整合“紅”“古”“綠”等特色旅游資源,鋪就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
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加快建設“六個萬畝”農業種植基地
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和平縣著力建設“六個萬畝”農業種植基地,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這有力推動了和平縣農業競爭力和綜合效應大幅提升,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平片區)建設扎實推進,獼猴桃和腐竹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申報成功,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持續擴大,2016年至2020年農業總產值合計149.8億元。2021年,和平縣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54954萬元,同比增長4.2%。
近年來,和平縣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生態產業,初步形成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萬畝優質稻種植區、萬畝茶葉種植基地、萬畝百香果種植基地、萬畝油茶種植基地、萬畝黃豆種植基地,以“萬畝基地”支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發展格局,推動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目前,和平縣已形成了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發展格局:以下車鎮云峰村為核心的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以彭寨鎮馬塘片為核心的萬畝優質稻種植區,以青州鎮、熱水鎮為核心的萬畝茶葉種植基地,以大壩鎮水背村為核心的萬畝百香果種植基地,以合水鎮為核心的萬畝油茶種植基地,以貝墩鎮為核心區的萬畝黃豆種植基地。
走進和平縣青州鎮山角樂農場,漫山遍野的百香果郁郁蔥蔥。“今年百香果產值300萬元至500萬元不成問題。每年未到采摘期時,我們就已經累積有幾千張訂單了。”農場負責人賴炳泉說。
在和平縣熱水鎮九連村天富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燈火通明、機械轟鳴,著裝整潔規范的工人們在標準化的生產作業線上,忙碌著殺青、揉捻、做形、干燥等制茶的各項工序,茶葉清香飄滿了整個車間。和平縣天富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該公司立足河源豐富的茶葉資源以及品牌和規模優勢,采取“公司+基地+農戶+觀光”的產業模式,以生產綠茶、紅茶、烏龍茶為核心,以機械化加工生產中高檔茶葉為重點,實施茶葉產品系列開發,帶動當地百姓和中小加工企業共同發展。
當前,和平絲苗米產業園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獼猴桃、腐竹、絲苗米、油茶(跨縣集群)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引領作用逐步凸顯;百香果、茶葉、黃豆等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及檢測水平,新增市級“菜籃子基地”1個。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繪就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藍圖
近年來,和平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不斷“美村容、興產業”,建設環境整潔、鄉風文明、宜居宜業的新農村,推動農村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在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的帶動效應下,一批更具規模效益的產業項目正在和平縣集聚。
鄉村是農民的鄉村。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和鄉村振興息息相關。通過加強村莊科學規劃,和平縣以粵贛高速沿線美麗鄉村示范帶和粵贛交界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為抓手,持續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保護好傳統特色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深入推進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強化“四好農村路”建設,協同國道、省道升級改造建設,提升對外通達水平,同步推進村道硬底化、行政村道窄路基路面拓寬、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持續深化農村“廁所革命”,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探索建立鄉村基礎公共設施建管機制,著力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翠竹并奇石,蒼松留古柯。明窗坐相對,試問興如何。和平縣上陵鎮美麗鄉村示范帶的翠山村,翠竹一行行、一簇簇、一片片,或依墻而立,或延綿成片,成為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該村擁有豐富的毛竹資源,種植面積達1萬畝,年產毛竹25萬株以上。
在翠山村翠林竹制品加工廠半成品車間,這些半加工的竹制品將會被生產成蒸籠、小竹簽等產品,銷往山東、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近年來,上陵鎮通過實施毛竹林地流轉,引進竹制品加工企業進行規模化管護和統一運營,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動竹制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逐步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竹制品加工產業鏈。
華麗蝶變的民宿,也在為和平縣的鄉村振興事業增添活力。在和平縣熱水鎮南湖村,沿著寬敞整潔的村道行走,一排排白墻紅瓦的庭院錯落有致,路旁翠綠的樹枝垂曳、鮮艷的花朵搖曳生姿。該村位于熱水鎮南端,地處九連山腹地,千山蒼郁,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全村總人口3724人,擁有豐富地熱資源和生態資源。
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南湖村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發展全域生態旅游,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旅游資源開發步伐,溫泉度假、生態旅游特色旅游產業、民宿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19年,南湖村被成功認定為首批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該村現有熱龍溫泉度假村、熱水漂流、九連山溫泉度假山莊等旅游企業,每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以上。
總長15公里、覆蓋1.7萬多人的大壩鎮九子崗至合水村風貌示范帶已完成初步規劃,目前正圍繞陽明文化、溫泉資源、農業產業等優勢,以打造“陽明客鄉 溫泉小鎮”鄉村振興示范帶為重點,通過以點帶面輻射沿線各村,推動該鎮打造全域旅游產業鏈條,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和平縣已規劃16條鎮級美麗鄉村示范帶、1條鎮級美麗鄉村精品帶和2條縣級鄉村振興示范帶,力爭到2025年底前,80%以上的村達到美麗宜居標準。接下來,該縣將以大壩鎮九子崗至合水村風貌示范帶和上陵鎮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為抓手,以點帶面、連線成片,形成示范帶動效應,推動當地鄉村振興工作邁出新步伐。
接下來,和平縣將持續加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障村民就業、教育、醫療,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行動,力爭走在全市前列。
■組稿:本報記者 雷宇爍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