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和平:經濟實力更強 發展勢頭更足
■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
■落戶福和產業轉移工業園的捷寶科技(河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打包產品。
落戶福和產業轉移工業園的鐘表企業
■深圳福田(和平)智慧雙創物流園。
核心提示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和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和平的經濟運行穩健趨好,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全線飄紅。2021年前三季度,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5.3億元,同比增長4.1%;農業總產值24億元,同比增長1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5億元,同比增長12.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5.9%;稅收收入5.5億元,同比增長1.7%。2020年,和平地區生產總值達122.4億元,較2016年增長18.3%(年均增長4.3%);農業總產值37億元,較2016年增長25.5%(年均增長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9億元,較2016年增長25.5%(年均增長5.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億元,較2016年增長33.9%(年均增長7.6%)。
此外,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和平片區)建設扎實推進,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效應持續擴大,農業競爭力和綜合效應大幅提升;工業園區持續擴容提質,工業基礎不斷夯實;成功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中國溫泉之鄉”國字號招牌持續擦亮……
時代催人奮進,實干結出碩果,和平經濟崛起正當時!
從產業單一到百業興旺 努力實現新跨越
經濟強縣的強,核心在經濟,關鍵是產業。近年來,和平根據自身資源、環境、區位和產業特點,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著力加強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旅游景區等建設,承接產業轉移能力明顯增強,培育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質量、有生命力的現代產業,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亮點一:現代農業擴量提質
和平全力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劃定14.6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完成拆舊復墾618.4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11.9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1.6萬畝,總產量達11.7萬噸,有力保障糧食安全。大力推進“一區兩園”建設,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和平片區)青州茶葉、合水油茶、公白花卉等產業規模化效益初顯,通過認定省“菜籃子”基地4個。建設獼猴桃、腐竹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盛食品、天生衛康、東瑞農牧等重點農業項目加快建設,聯農帶農成效明顯。和平獼猴桃獲評“百縣百品”優秀品牌,出口迪拜實現廣東獼猴桃出口“零的突破”。優勢產業擴量升級,“六個萬”農業生產基地加快打造,建設 “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49個,貝墩鎮(豆制品)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成功申報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個。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龍頭企業28家,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75家、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11家。農產品品質有力提升,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1個、有機食品6個、綠色食品15個,創建省級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3個。
亮點二:現代工業集聚發展
和平工業園區北擴工程和大壩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累計清理盤活閑置用地64畝、閑置廠房2.7萬平方米,平臺支撐作用有效提升。在全市率先開展5G智慧園區建設,“六路兩橋”“五化五網”、國家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智慧“雙創”物流園等一批基礎配套設施建成投入使用。園區集聚能力不斷提升,成功引進智能型網絡鋼廠、長豐環保等一批大型項目,累計引進“雙區”企業48家,穩步融入“雙區”產業鏈、供應鏈。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累計簽約項目71個、投資總額224.5億元,開工項目61個、投資總額173.5億元,投產項目42個、投資總額66.9億元。
亮點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和平林寨至合水旅游公路建成通車,九連“小延安”、九連工委舊址等景點建成開放,玫花渡、馨洞居等一批優質民宿建成運營,榮佳國韻溫泉度假村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熱龍溫泉度假村被評為廣東省旅游度假區,熱水鎮南湖村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成功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3條,創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省級示范點3個,成功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雙區”綠色康養重要目的地加快打造。2020年全縣旅游總收入6.18億元,“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12%。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效益凸顯,縣、鎮、村三級物流體系不斷健全,工業產品、農特產品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大力支持商貿企業發展,新增限上商貿企業48家、規上服務業企業13家。第三產業支撐力明顯增強,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9%。
深化改革創新 優化營商環境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舉措。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來優化營商環境,從根本上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營商環境是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安排,其優劣直接影響市場主體的興衰、生產要素的聚散、發展動力的強弱,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健康快速發展的助推劑,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肥沃土壤。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近年來,和平通過持續深化改革,完善服務舉措,營造便捷準入環境、公平競爭環境、放心消費環境,推動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亮點一:重點改革持續深化
和平縣委縣政府系統機構改革、鄉鎮體制改革、綜合執法體制改革順利完成,下放行政執法職權事項279項,行政效能顯著提升。零基預算改革和財政資金項目庫改革全面鋪開。實施《和平縣縣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試行辦法》,第一批3家縣屬國企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國有資本配置更加優化。農村改革實現新突破,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如期完成,“房地一體”農村不動產登記發證工作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51個,4453個經濟組織完成登記賦碼。
亮點二: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和平深化行政審批體制改革,清理、規范689項行政審批事項,累計核減證明材料660項。健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體系,實現并聯審批。縱深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實行“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申報壓縮至1個工作日,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5個工作日,市場主體增至2.3萬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執法監管,監管精準性、有效性有力提升。“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推進,“粵系列”有效推廣應用,1148項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高頻事項“跨省通辦”。在全市率先打造商場自助辦稅區,建立全職能辦稅服務廳,8大類242項基本業務實現“一窗受理”。制定出臺系列惠企暖企政策,為企業減免稅費7.9億元,發放個體工商戶紓困發展資金6494戶,幫助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94.9億元。
亮點三:創新能力有效強化
和平科技經費投入逐年提高,成立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大力推動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促成23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引進各類專業人才50名。持續推動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技改資金46.9億元,實施技改工業企業108家次。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國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入庫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省級農科技術創新中心1家,創新驅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展望“十四五”:
經濟又穩又好發展
未來5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5年,也是和平攻堅突破、加快發展的關鍵5年。站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新起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需要全縣上下以時代的高度、戰略的眼光辯證審視所面臨的形勢。
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大力實施產業興市行動,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接下來,和平將立足發展實際,緊扣市委、市政府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戰略定位和加快培育“五大產業”、大力實施“七大行動”的工作部署,堅持“穩”字當頭,深入實施“產業興縣”行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積極探索“農業+”“旅游+”“生態+”等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增強發展的底氣和后勁,推動經濟又穩又好發展。
舉措一: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
和平將堅持以農業特色產業為主導,搶抓河源燈塔盆地農高區建設機遇,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效益化和專業化發展,打造獼猴桃和腐竹“雙十億”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和平特色優勢生態農業品牌。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高質量建設“六個萬”農業生產基地,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全鏈條產業。強化人才振興保障,培養打造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舉措二: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和平將立足工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堅持走“揚長避短、錯位發展”的路徑,因地制宜打造鋼鐵、生物制藥、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食品飲料等重點產業集群。著力優化工業園區空間布局與產業規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盤活閑置低效用地,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持續提升園區接納力、承載力和競爭力,確保5年內園區產值翻番,為市打造一批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作出和平貢獻。
舉措三: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
和平將著力發展全域旅游,擦亮“溫泉之都”名片,精心打造具有和平特色的“一晚兩天”“兩晚三天 ”經典旅游線路,將和平打造成為“雙區”綠色康養重要目的地。著力發展縣城商圈,促進傳統商貿業向現代商貿業轉變。著力發展倉儲物流業,用好贛深高鐵、京九鐵路、粵贛高速公路等交通優勢,打造粵贛現代物流重要集散地。著力推進康養、家政、文教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不斷滿足群眾大眾化生活服務需求。
舉措四:持續推進改革創新
和平將聚焦要素市場化配置、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實施一批創造型、引領型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全面對接、服務“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探索建立區域互動、優勢互補的改革聯動機制,激發改革創新活力,開展改革試點探索,打造一批改革特色品牌,提高改革綜合效能。
舉措五: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和平將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標準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打造與珠三角同等水平的營商環境。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強縣屬投融資平臺建設,提高資金運作水平。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堅決破除各種隱性壁壘,進一步減少政府對要素的直接配置。要建立健全政商交往行為規范,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舉措六:持續融入“雙區”建設
和平將深度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經貿網,健全招商工作體系,充分發揮“雙區”城市和平商會、協會的橋梁與紐帶作用,支持企業開拓市場,形成與“雙區”深度融合的經貿“大網絡”。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大市場”,推動優質農產品、生態產品直供“雙區”,加快打造成為“雙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和“油瓶子”。
舉措七:持續對接內陸市場
和平將推動交通設施與內陸市場互聯互通,加快推進高鐵新區綜合樞紐開發建設,謀劃建設梅河韶高速、河惠汕高速北延等重點交通項目建設,致力將和平打造成為內陸連接“雙區”的便捷通道、“雙區”進入內陸的樞紐門戶。著力發展倉儲物流、智慧物流等現代物流業,致力將和平打造成為集聚“雙區”和內陸市場發展要素的新高地。
■文/本報記者 梁驅遠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