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民生短板 打造宜居和平
■和平縣人民醫院
■和平縣婦幼保健院新院
■和平縣中醫院護士為患者作中醫藥理療
■和平南園農貿市場投入使用
■在和平縣福和幼兒園,一群快樂上課的小朋友。
核心提示
中國溫泉之鄉、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廣東省教育強縣、廣東省衛生縣城、廣東省縣級文明城市……一個個榮譽稱號的收獲,是和平近年來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充實答卷,也是彰顯宜居和平獨特魅力的好名片。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和平過去因為客觀原因制約,民生領域存在一定短板。近年來,和平高度重視民生事業發展,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民生領域累計支出達172.79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2%,實施了一大批民生實事項目,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注的民生問題,教育、衛生、就業、環保等民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構建了一個環境更美、品質更好、功能更全、服務更優的宜居和平。
激揚古郡氣度 繪就教育新貌
明代大儒王陽明在《添設和平縣治疏》中提出,“興起學校,以移易風俗”,“敷施政教而漸次化導之”。重教尚學的風尚,在置縣之初就融入了和平縣的文化血脈中,從古時的學宮、書院、社學、私塾,到今天的中小學幼兒園,和平縣教育一直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壯大。
近年來,和平縣堅持辦有高度、有強度、有溫度的和平教育的理念,通過強化政府責任、整合教育資源、深化教育改革、優化師資隊伍、全面提升育人品質等一系列舉措,推動和平教育在均衡化、標準化、優質化、現代化的道路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用大手筆繪就教育發展的新面貌。
從幼兒園到高中,和平先后新建了陽明中心幼兒園、和愛學校、城南小學、福和小學、華強中學等12所學校;先后完成改建擴建龍湖學校、新社學校等20多所學校,規范化幼兒園44所;新增優質學位2.1萬多個。一批新校的創辦和老校的改擴建,優化了和平縣學校布局,緩解了學位緊缺的民生問題,基本實現了教育均衡化發展,實現了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全覆蓋。
和平還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教育“推現”啟動以來,和平縣升級了182所中小學(含教學點)的寬帶網絡;各校建起了完善的校園網,實現校校通;新建“三通兩平臺”中心機房一個,建有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與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全縣中小學均建有門戶網站和教育教學管理平臺。目前,和平已全面實現“校校有網絡,班班有平臺,師師有電腦,人人有空間”的數字化校園“四有”建設目標,教育教學以信息化為突破口向現代化邁進。
耕耘帶來收獲,和平教育獲得了跨越式發展。和平不僅在全市率先完成學前教育“5080”目標,高考本科入圍率連年增長,還成功創建了“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
衛生事業發展迅速
成為廣東醫共體建設新名片
衛生計生工作是服務民生的重要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老病死,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
近年來,和平加快構筑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在保障群眾健康、提高衛生計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等工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開創了和平縣衛生計生工作的新局面。
2019年4月,和平縣取消原來的3個醫聯體架構,整合為1個緊密型醫共體:以縣人民醫院為核心,成立醫共體總醫院,橫向聯合縣中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縱向聯合17家鄉鎮衛生院、245個村衛生站,實行縣鎮村人財物統一管理,形成了“醫療一盤棋、財務一本賬、管理一家人”的新格局。在新架構下,縣級醫療機構不再是單打獨斗,縣域醫療服務體系聯為一體,按照功能定位分工協作、分級分層分類管理,甫一運行就展示了蓬勃生機。同年10月,和平便入選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并在試點基礎上不斷創新突破,把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到新高度,成為繼羅湖、陽西等之后,廣東醫共體建設的新名片。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是幾年來最能證明和平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的典型案例。據了解,近5年來,和平不僅在全省率先建立縣域醫療“六大中心”、推行衛生財務集中結算,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農村婦女“兩癌篩查”等民生項目,還新建了縣急救指揮中心、縣中醫院新院、縣婦幼保健院新院、和康醫院,完成老人縣人民醫院綜合樓(二期)擴建,17間鎮衛生院完成標準化建設、改擴建鄉鎮衛生院10間、村級衛生站公建規范化建設203間,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水平持續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和平還獲評了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兜牢民生底線 精細為民服務
全面小康,民生為先。高水平全面小康,首先要有高水平的民生供給。近年來,和平在補齊民生短板的基礎上整體提升民生質量,提高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獲得感。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六穩”“六保”之首,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穩住就業基本盤,既是穩經濟、穩社會,也是穩民生、穩人心。受疫情影響,近兩年和平穩就業任務艱巨繁重,緩解就業關鍵在于拓寬就業空間。對此,和平堅持把促進更高質量就業作為優先目標,錨定方向精準發力,寫好“促進高質量就業”這篇大文章,深入開展“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新增就業2.3萬余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從“好就業”到“就好業”,多措并舉筑牢了就業這個民生之基。
一個社會的溫度,取決于“底線”的刻度。保基本民生,要優先保障困難、弱勢群眾基本生活,加大保障力度十分緊要。而社會救助制度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長期平穩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和平縣委縣政府的多措并舉下,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城鄉居民醫保待遇、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困境兒童救助和殘疾人“兩項補貼”等標準不斷提高,社會工作“雙百工程”扎實推進,同時,和平縣綜合福利院建成使用、彭寨區域性老年養護院基本建成、縣社會救助站加快改造升級,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以上。
留住青山綠水 居住更加舒心
即便是寒冬,和平的天空依舊蔚藍,空氣清新,置身其中,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湛藍的天空、疊翠的山峰、清澈的泉水……一幅優美的生態畫卷徐徐展現在眼前。“和平是一個宜居的縣城,這里氣候宜人,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走在大街上就像走在公園里;這里基礎設施齊全,生活便利。”來自江西的葉淑華道出了對和平縣城的喜愛之情。
宜居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數據顯示,和平縣空氣環境質量達標率在96%以上,森林覆蓋率為75.5%,飲用水水源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達標率為100%,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水平。
近年來,和平聚力綠色發展,厚植“生態和平”核心競爭優勢,堅決破除把生態環境保護當成發展包袱的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續推動全縣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人文環境好的宜居家園。
扎實推進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整治“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91家,空氣環境質量達標率超過96%。
落實河(湖)長制,扎實開展“五清”“清四亂”等專項行動,完成除險加固病險水庫6宗、中小河流治理290公里、清理河道2400多公里,8條主要河流保持國家地表水Ⅱ-Ⅲ類水良好水體。加強水資源保護,完成縣城備用應急水源建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類,達標率100%。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強化,土壤污染和固體廢物等污染管控成效明顯。縣城生活垃圾壓縮中轉站建成使用,建筑垃圾消納場進入試運營。
扎實開展綠化和平大行動,完成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15.1萬畝、森林撫育60.3萬畝,創建自然保護區5個、森林公園6個、市級生態村47個,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5.5%以上。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和平嚴格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守護好和平這一片綠水青山,讓和平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展望“十四五”
民生項目讓幸福看得見感受得到
無論是教育、衛生與健康,還是民生兜底、生態環境保護,和平把民生事業“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 持續加大民生事業的資金投入,讓一個個畫在紙上、寫在本上的民生項目轉變成為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獲得感和體驗感。
改變沒有停止,改變正在進行。和平將把握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自覺把和平置于全市發展大局,著力補短板、保安全、促穩定,不斷增強發展的底氣和后勁,把和平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走對走實,全力以赴推動市委工作部署在和平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平將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辦好辦強公辦義務教育,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學前教育普惠普及安全優質發展,促進普通高中教育提質升級,協調發展職業教育。提升特殊教育基礎能力,推進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教育全覆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落實“雙減”政策,建立健全教育評價體系,全面提升辦學和育人水平。
扎實推進健康和平建設。和平將深入實施健康和平行動,加快升級改造燈光球場,構建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加強公共衛生機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要著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提升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殘疾康復服務質量。
著力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平將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高質量推動“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三大工程,加快實施 “農村電商”“鄉村工匠”“高素質農民培育”等重點工程,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切實解決城鄉困難居民住房問題。著力抓好低保、特困、殘疾、優撫等群體救助政策落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
堅定實施民生保障行動,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和平將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文/本報記者 梁驅遠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圖/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