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要求全力抓好抓實農業農村和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工作
奮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本報訊 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近日,和平縣委書記鄧卓文先后到大壩、上陵、合水、彭寨等鎮,專題調研農業農村和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等工作,要求各鎮各有關部門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狀態、敢闖敢試的斗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奮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連續兩天,鄧卓文先后到大壩、上陵、合水、彭寨等鎮,深入了解全縣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具體情況。
調研期間,鄧卓文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全縣農業農村和撂荒耕地復種工作情況匯報,并對下一步重點工作進行部署。
鄧卓文指出,和平縣的農業農村有基礎、有特色、有前景,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緊緊抓住“雙區驅動”“雙城聯動”和兩個合作區建設、贛深高鐵通車等有利時機,堅定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信心決心,奮力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鄧卓文要求,要突出規劃引領,推動實現農業產業規模化。堅持“規劃先行”理念,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因地制宜規劃農業產業發展片區,實現規模化、差異化發展。一要建設好“一地兩園”,系統規劃燈塔盆地和平片區6個鎮的產業規劃,高質高效建設并利用好獼猴桃和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平臺集聚作用,大力推進優勢產業特色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二要謀劃好“四大片區”,即打造中部都市農業發展示范區、北部農旅生態康養示范區、南部優質水果種植示范區、東部優質水稻種植示范區;三要打造好“六個萬”基地,即以下車鎮和一村為核心的萬畝獼猴桃種植基地、以彭寨鎮馬塘片為核心的萬畝優質稻種植區、以青州鎮為核心的萬畝茶葉種植基地、以大壩鎮水背村為核心的萬畝百香果種植基地、以合水鎮為核心的萬畝油茶種植基地、以貝墩鎮為核心區的萬噸腐竹生產基地,全力做大做強和平特色農業產業。
要突出土地流轉,推動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要以撂荒耕地復耕復種為契機,探索以鎮為單位成立合作社,引導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農業龍頭企業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及托管等方式,承接復耕地、撂荒地、新增耕地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土地規模化流轉。同時,要抓好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等閑置建設用地,著力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讓農民享受改革紅利。
要突出產業園建設,推動實現農產品標準化。要高質量、高標準建設好獼猴桃和腐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謀劃好百香果、油茶等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選好一個項目、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形成一個龍頭、創立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的思路,大力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以工業化的組織模式、品質化的生產方式、市場化的營銷模式,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標準化。
要突出三產融合,推動實現農業生產效益化。一要創新體制機制,探索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現循環增值、梯次增值、全鏈增值;二要加大扶持力度,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做大做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三要注重資源整合,圍繞獼猴桃、腐竹等優勢特色農產品打造重點產業鏈,貫通生產、加工、銷售,融合農業、文化、旅游,推動一產接二連三,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要突出鄉村建設,推動實現農村環境景觀化。一要堅持規劃先行,以點帶面、分重點推進鄉村振興,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實現縣鎮村功能銜接互補;二要完善基礎建設,不斷夯實農村硬件基礎,提升農村發展的吸引力和承載力;三要狠抓環境整治,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打造一批視覺美麗、內涵美好、體驗美妙的美麗休閑鄉村。
要突出人才建設,推動實現農業隊伍專業化。一要念好“育”字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二要念好“引”字經,積極引進專業化水平高、技能強、組織協調能力好、會操作農用機械的專業人才充實到鄉村人才隊伍;三要念好“留”字經,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