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縣禮士鎮
黨建引領產業旺 鄉村振興步履穩
禮士鎮街鎮航拍圖
核心提示
黨建強,人心聚,鄉村興。近年來,禮士鎮采取分類實施、全域提升的措施,下好黨建引領“先手棋”,激發黨組織帶頭人、黨員、人才三支隊伍活力,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去年,禮士鎮農業總產值達17962萬元。其中農業8360萬元,林業4082萬元,牧業5085萬元,漁業226萬元,服務業209萬元,有力夯實了鄉村振興的發展基礎。
【禮士鎮簡介】
禮士鎮位于和平縣南端,東鄰林寨、東水兩鎮,西南與東源縣船塘鎮為鄰,西北與公白接壤,距汕昆高速公路船塘互通出口僅11公里,距林寨火車站18公里,是革命老區,屬山區農業鎮。全鎮總面積87.2平方公里,轄梅壩、澄心、大塘、三聯、新豐、下澗、龍水、黃茅8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委會,有5274戶,人口約2.2萬人,常住人口1.61萬人。全鎮有12個黨支部、586名黨員。
黨建引領
夯實基層戰斗堡壘
“立心正身純信念,好黨風育好家風”,禮士鎮黃茅村黨支部委員兼村委委員李石前的先進事跡,是這句話的生動注解。2018年3月,她發動黨員群眾,將一條大約280米、行走都顯得困難的通往村委會的泥路,改造為一條1.5米寬,可以通摩托車和自行車的硬底化道路。由于家風和諧,2019年,李石前的家庭被市婦聯評為“河源市最美家庭”。
這是近年來禮士鎮充分建強“頭雁隊伍”,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引領鄉村振興的具體體現。目前,禮士鎮有黨組織12個,黨員586名,61歲及以上黨員191名,占比約33%;大專以上學歷黨員195名,占比約33%。該鎮黨員的年齡和學歷結構正進一步優化。
本次村(社區)“兩委”換屆,禮士鎮共調整黨支書、主任4名,9個黨支部的書記、主任全部實現一肩挑,整體干部年輕化,新一屆村(社區)“兩委”班子平均年齡下降3.6歲,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提升1%,35周歲以下的年輕干部5名,打造了一支政治意識強、本領硬、善領路的“頭雁”隊伍。
產業興旺
強基固本強村富民
“真的要感謝黨、感謝政府,帶領我們通過種植蓮子增收致富。”禮士鎮澄心村村民黃素珍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蓮子產量大、食用和藥用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種植蓮子讓大家的生活改善了不少。”據了解,目前,她所在的和平致珍欣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吸引了和平、東源等地350多戶農民參與蓮子種植。
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禮士鎮產業發展的“發動機”。以耕地為例,禮士鎮耕地面積達15152畝,其中基本農田12712畝、旱地面積2440畝。去年糧食總產量4501噸,其中谷物4252噸、豆類59噸、薯類190噸。
近年來,禮士鎮因地制宜,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目前,禮士鎮初步形成了以推廣荷花蓮子產業為主,結合油茶、水稻等傳統產業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一方面,大力發展荷花蓮子特色產業,目前禮士鎮荷花蓮子種植面積約600畝,主要分布在下澗村、澄心村、三聯村等,在鎮政府、企業、外出鄉賢的共同推動下,已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另一方面,鞏固發展水稻、油茶種植產業。禮士鎮在嚴守“耕地紅線”的同時,盤活“萬畝良田”,推動油茶種植業持續健康發展,油茶種植面積約4000畝,充分發揮油茶產業在鄉村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時,為持續推進鄉村產業發展,禮士鎮堅持外在引進和內在培養共同發力,不斷補齊人才短板,為產業發展注入動力。該鎮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企業家、外出鄉賢等回家鄉創業。
綠色發展
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初春賞櫻、仲春賞風鈴、盛夏賞荷……傳統農村變“花鄉”,讓許多游客慕名而來。走在禮士鎮的大街小巷,寬敞整潔的街道、整齊劃一的房屋、郁郁蔥蔥的綠樹、五彩繽紛的花海,讓人心曠神怡。
這得益于禮士鎮在激活鄉村綠色發展動能上所做出的努力。近年來,禮士鎮依托生態優勢,搶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充分利用“燈塔盆地農業示范基地”的引領作用,積極主動與市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管委會的溝通對接,爭取相關政策支持及農業龍頭企業入駐,并大力發展旅游觀光采摘產業。
同時,禮士鎮結合本鎮實際,找準發展定位,積極融入東源船塘藍莓采摘產業、和平林寨古村落等旅游線路,全力支持下澗村農業觀光產業園、澄心村虎竹嶂梯田花海風景區、荷花蓮子產業發展,著力發展以賞花為主的旅游觀光采摘產業,打造農業休閑觀光小鎮。
“1-2月觀賞櫻花,3-4月觀賞黃花風鈴、紫花風鈴、紫玉蘭等。5-9月觀賞荷花。”禮士鎮下澗村村民黃阿婆開心地說,“現在,我們鎮的風景比以前漂亮,游客也多了,大家的日子越過越滋潤。”
未來禮士鎮將堅持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齊頭并進,加強社會治理,傳承文明鄉風,繼續扎實有效推進鄉村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這五個方面的振興,動員廣大村民和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奮力開創禮士工作新局面。
■組稿:本報記者 雷宇爍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