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紅色文化 傳承紅色基因
——和平縣熱水鎮以紅色文旅帶動鄉村振興
■熱水鎮通過“紅色+綠色”助力鄉村振興。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本報記者 劉永菲 實習生 葉昕
日前,“奮斗百年路·老區煥新顏——走進廣東(河源)革命老區”主題宣傳活動最后一站來到和平縣熱水鎮。熱水鎮緊鄰浰江,依山傍水,風光旖旎,是個有著豐富溫泉資源的小鎮,同時也是全省59個革命老區鎮之一,誕生了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走出了中共七大代表——方華。
隨著紅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熱水鎮紅色旅游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強勁,觀紅色景點、品特色美食、泡熱龍溫泉……紅色資源給當地帶來了人氣和綠色發展的機遇,為鄉村振興提速加力。
紅色資源助力鄉村建設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在今年6月完成新一輪修繕并開放后,格外熱鬧。一批又一批黨員干部和游客慕名而來,重溫入黨誓詞、參觀學習和平縣的革命歷史。“從6月26日開放以來,我們已經接待了3000多人次,高峰時期一天要接待20多場,今天來參觀的估計就有500人次。”在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內,講解員羅知青介紹了游客來舊址參觀學習的盛況。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是熱水鎮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紅色旅游目的地之一,這里的革命歷史和紅色精神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朝圣”。據悉,1934年,方華(羅響)、張覺青在羅氏祠堂創辦了東華小學,白天為學生上課,晚上辦平民夜校,暗地培養進步青年。東華小學很快成了進步青年的活動場所和培養農民干部的基地,農民夜校迅速擴展到熱水其他各村。4年后,“中共和平縣支部”也在東華小學成立,熱水鎮農民在共產黨員的帶領下投身革命,為熱水乃至九連地區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生于熱水鎮的方華,以農民身份在1939年9月被選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成為河源紅色革命斗爭史中唯一一個參加中共七大的代表。
如今的熱水鎮,通過修復紅色舊址,深挖紅色資源,村子面貌煥然一新。今年,熱水鎮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契機,投入400萬元對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方華故居以及周邊環境進行提升修繕。記者在現場看到,修繕后舊址煥然一新,部分展廳打通串聯,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布展內容,方華故居的整體修繕也基本完成,兩處舊址在熱水鎮格外亮眼。
講解員羅知青是本村人。她說,過去村里都是老人小孩居多。近年來,村里路通了,舊址也修繕對外開放,村民受紅色文化的影響,思想信仰提高了,慕名而來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2020年舊址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明顯感覺到村子和以前大不相同。
紅色文旅賦能鄉村振興
紅色基因加速了熱水鄉村振興的步伐。在離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4公里遠的熱龍溫泉度假村,游客品美食、泡溫泉,享受康養之旅;在下徑村,蜂農們正“追花養蜂”,尋找甜蜜;九連村內,村民忙著打理茶園,走上致富路。這一幅幅綠色發展的鄉村新貌,得益于熱水天然的生態條件和深厚的紅色資源。
熱水鎮山林面積19.6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2.68%。“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在過去是發展的桎梏,如今卻是可持續發展的天然優勢。近年來,熱水鎮通過深挖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打卡點,將游客引進來,又依靠天然的生態優勢,將游客留下來。2017年,熱水鎮積極創建廣東省森林小鎮,并先后獲評為省級生態示范鎮、省旅游特色鎮、省綠谷康養創新小鎮和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市級生態旅游專業鎮,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紅色文旅之路。
通過開發“紅色”和“綠色”資源,村民的精神世界豐富了,腰包也鼓了。目前,養蜂成為下徑村“一村一品”的主導產業,全村共有50多戶養蜂家庭,其中超百箱養蜂大戶20多戶,養殖蜜蜂4000多箱,年產蜂蜜80多噸,年產值約300萬元;九連村、下徑村、中興村、聯豐村等通過入股天富茶廠,累計收益24.1萬元。
“紅色文化是熱水鎮的寶貴精神財富,接下來,熱水鎮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以紅色資源為引領,繼續盤活‘紅色、古色、綠色’三色資源,推動熱水鎮全域旅游的發展,切實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熱水鎮鎮長周春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