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縣大壩鎮
擦亮“黨建紅”繪出“生態綠” 走上鄉村振興幸福路
■大壩鎮街鎮航拍圖
核心提示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屶l村振興的美好愿景變為現實,需要每一個基層黨組織凝聚合力,以“工匠精神”、下“繡花功夫”,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才能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現在村子環境優美、鳥語花香,就像一個大花園,大家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奔易『推娇h大壩鎮水背村的村民朱月亮正在侍弄家門口的小菜園。放眼望去,許多農戶房前屋后的閑散用地都搭建起了竹籬笆,這正是村民們為打造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小公園,營造美麗鄉村所做出的努力。
近年來,和平縣大壩鎮強化理論武裝,建強戰斗堡壘,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為打造生態和平、現代和平“兩個和平”,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和“十四五”規劃及部署做出積極貢獻。
堅持黨建引領
發揮黨員干部的“領頭雁”作用
巾幗撐起半邊天,振興路上黨旗紅。走進大壩鎮水背村的“婦女之家”,該村的專業合作社女性負責人、廣場舞隊員、巾幗志愿者骨干等熱心婦女群眾代表正聚集在一起,討論著如何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政策宣傳。
據了解,水背村常住人口約2800人,其中,兒童近700人,婦女則有1300多人,婦女是鄉村生產生活的主力軍。把婦女姐妹的力量匯聚起來,用實際行動扛起“巾幗”責任,成為大壩鎮黨建工作的鮮明特色。
支部強起來,群眾生活才能好起來。近年來,大壩鎮堅持黨建引領,發揮基層黨組織凝心聚力的主心骨作用,促進鄉村組織振興。
強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日益凸顯??蹨蕰r間節點、把握程序關卡,嚴肅換屆工作紀律,全鎮16個村(社區)換屆工作順利完成,選出了人民滿意的“兩委”干部,實現“一升一降”,村(社區)干事創業能力大大提升。
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隊伍。新一屆村(社區)“兩委”換屆共選配“兩委”干部109人。新一屆村(社區)“兩委”班子的文化程度及年齡結構較之前有較大改善。
現如今,中共和平縣大壩鎮委員會下設35個黨支部,黨員901名,大壩鎮的每一個村都擁有一支黨性強、頭腦活、思路新的基層黨組織隊伍,帶動全鎮的鄉村振興工作穩步推進。
推動產業振興
開辟群眾增收致富“快車道”
鄉村振興工作靠的是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也得益于全體人民群眾的主動作為、奮勇爭先,闖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大壩鎮有豐富的農業特色產品和礦產資源及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其中超田、老鎮、坪溪、石井、石谷、半坑等村有香菇、木耳、竹筍、椪柑等特產;龍獅、合水、湯湖、上鎮、高發、石陂、金星等村有豐富的高嶺土(瓷土)、稀土、鐵礦等礦產資源。
借助豐富的本土資源,大壩鎮因地制宜,多措并舉推進產業發展:
——依托毗鄰縣城的區位優勢和大壩工業園區優勢,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重點引進有能力、實力強、無污染、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落戶工業區,促進進園企業形成產業鏈,全方位拉動大壩工業經濟發展。
——依托豐富的高嶺土資源優勢,主動協助金龍礦業促進綠色產業園區項目建設。
——依托豐富的溫泉資源優勢和省級古村落、國家級傳統村落的優勢,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積極主動為榮佳國韻度假村整合湯湖村溫泉資源,升級擴容,打造溫泉之都。
——依托良好生態資源優勢,加強對漢糧農牧公司的服務,大力培育油茶、椪柑、百香果、葡萄、白蓮等種植。
健全綜合治理
全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要振興,繞不開人居環境這一要素。2020年,大壩鎮生產總值為26722萬元,農業生產產值為12439萬元,村民可支配收入為15273元,在此基礎上,農村人居環境的提升與居民幸福感的進一步提高緊密相關。
為積極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近年來,大壩鎮大力改善村容村貌,加強村莊河道、道路、綠化、垃圾收集點和公共設施綜合治理,有力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邁上新臺階。
——行政村建成文化廣場。建設運動場所和運動設施,滿足村民日常休閑運動的需要,提高村民生活便利程度。
——全面落實“廁所革命”。推進戶廁改造和公廁建設,全鎮累計改造戶廁 9639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100%,有效推動了農民衛生習慣的改變,帶動農民更新衛生觀念。
——大力推進村道硬底化工程。全鎮9個行政村共24條線路鄉村道沙土路及100人以上自然村道硬底化工程,目前已基本全面完成路基工程。
——開展鄉村“清潔工程”。全鎮175個自然村43898人配備89名保潔員,設置248個垃圾收集點,新建一座日處理量15噸的臨時鎮級垃圾中轉站、日處理污水2500立方米鎮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下一步,大壩鎮將以粵贛高速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和“水背超田連片”打造建設為點為線,切實抓好山、水、田、林、路及文化、旅游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深入推動全鎮各村組織、人才、文化、生態和產業的全面振興。
【大壩鎮簡介】
大壩鎮位于和平縣城北,毗鄰縣城,全鎮面積168.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5898萬畝,其中水田1.2357萬畝,輋地(旱種作物地)0.3511萬畝;有林地面積21.738萬畝,其中經濟林面積1.6785萬畝。全鎮總人口4.3萬人,轄15個村和1個街道社區居委會。
【紅色檔案】
大壩鎮有厚重的紅色文化。1939年,和平縣委宣傳部的曾源同志負責大壩地區建黨工作,組織派他到大壩小學任校長。經培養考察,曾源同志先后發展了教師游書芬、丘榮漢和農村青年王研池、曹廣盛入黨,成立了大壩地區第一個黨支部。
1941年,經和平縣委批準,中共大壩區委會成立,下轄大壩小學、高發、水背、半坑、下車5個黨支部,成立了鵝塘、張亞山、牛軛際3個黨小組,培養發展黨員47人,大壩中心小學成為大壩地區革命指揮部。
■組稿:本報記者 雷宇爍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