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和平縣

用好紅色資源 賦能黨史學習教育

2021-06-25 11:28:48 來源:河源日報

■位于和平縣熱水鎮中興村的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內已成為黨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和平縣嶂下村 “九連小延安”紅色遺址。 

■群眾在參觀和平縣印刷廠,該廠是全國工合唯一現存紅色印刷社。 

 

核心提示


位于東江上游、粵贛邊境的九連山區的和平縣,自古以來有“聯絡閩廣,帶控龍南、安遠,要害之地”之稱,如今是京九鐵路入粵第一縣、廣東沿海地區向內地輻射的一個窗口。和平縣是一塊紅色革命熱土,走出了方華、張覺青、梁水娣、羅維之等革命先烈,興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成立了“新和平青年團”,推動工農運動的開展。在和平縣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紅色遺址星羅棋布,它們連接過去與現在,鐫刻下一個個永不磨滅的紅色印記,為和平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和平縣傳承百年紅色精神,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推出“千年客村·紅色和平”歷史文化游徑,入選了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名單;用好 “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所”和“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推動宣講入耳入眼入心;開展紅色電影展播,讓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開展 “聆聽紅色故事 緬懷革命先烈”故事繪本講讀公益活動,在孩子們的心中播下紅色種子……初夏時節,走進革命老區和平縣,處處都能感受到激情滿懷的紅色力量。


挖掘“紅色陣地” 孕育堅定信仰


在熱水鎮中興村,在眾多的農家樓房間,一座土木磚瓦結構的清代建筑格外亮眼。據介紹,這座歷經百年風雨的建筑是東華小學以及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


1934年,羅響(方華)、張覺青在羅氏祠堂創辦了東華小學,暗地培養進步青年。1938年,“中共和平縣支部”也在此成立熱水鎮農民在共產黨員的帶領下,投身革命,為熱水乃至九連山地區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該舊址先后被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平縣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記者在采訪時看到,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正在進行新一輪升級改造,方華故居也正在進行修繕工作,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和平是一塊紅色革命熱土,像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方華故居這樣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的舊址,和平還有很多。位于青州鎮山塘村的連和縣人民政府舊址、青州鎮永豐村齋公背的九連山游擊隊總部舊址、陽明鎮先烈路小山頂上的和平縣革命烈士紀念碑等一批獨具特色的“紅色陣地”,都是和平縣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據統計,和平縣經確認并公布的紅色革命舊(遺)址共110個。近年來,當地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加大投入力度,深挖“紅色資源”,修繕了包括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方華故居、九連小延安等一批紅色遺址,發揮歷史遺跡的“紅色課堂”作用,使之成為黨員干部和群眾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基地。


這些革命舊址成為和平縣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資源。2020年5月,和平縣“千年客村·紅色和平”歷史文化游徑成功入選廣東省歷史文化游徑名單,這條紅色旅游線路就包括四聯中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儒林民俗村、古寨“九連小延安”—和東區第一黨支部舊址、東水鎮大壩古村落、林寨四角樓群、原中共九連山根據地、興隆民俗村、陽明展館、淞滬抗日烈士紀念碑、大壩鎮水背古村落等紅色舊址和古村落,成為和平講好紅色歷史故事,傳承和平紅色基因,推動紅色旅游產業大力發展的重要資源。


打造“網紅地標” 彰顯革命底色


“同學們,這里是德新居,這個房間是革命老同志林若曾經居住過的地方。這里是《大眾報》報社舊址,當年記者們從這里向外面發出最新的戰地資訊……”近日,在和平縣古寨鎮嶂下村 “九連小延安”,退役老兵肖榮光為孩子們講解“九連小延安”的革命故事,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


嶂下村四面環山,林深草密,曾是“中共和東分區工委”“和東行政委員會”“粵贛邊支隊第六團團部”駐地。1946年9月,中共九連臨時工委委員、連和人民自衛大隊政治處主任林鏡秋率領一支隊伍,在嶂下村建立大本營進行革命活動。作為九連地區的一塊革命根據地,嶂下村革命陣地越來越牢固,群眾基礎也越來越好,相應建立了培訓站、救護站、報社、彈藥庫、被服廠等機構和場所。在當時,根據地火熱的戰地生活、光明的前景還吸引了興梅、潮汕、贛南乃至廣州等地大批熱血青年前來投奔。解放區一派生機勃勃,軍民親密如一家的安定局面,讓嶂下村有了“小延安”的稱號。


硝煙散盡,歷史永存。如今,“九連小延安”已被修繕一新,青磚鋪設的小石路直抵會師廣場;《大眾報》報社舊址已修復;會師廣場與千人廣場上的《會師圖》與《嶂下培訓圖》兩幅巨型壁畫栩栩如生;一些老舊建筑在原址上修舊如舊,房頂換上新瓦片……原來無人居住、野草叢生、荒涼殘破的革命舊址,已經煥然一新,活力四射,還被評為和平縣首個“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所”和“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中國革命老區項目、“河源市和平縣反腐倡廉傳統教育基地”。目前,該舊址不僅是和平縣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更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實境課堂。和平縣利用“小小講解員”“五老人員”“大喇叭”等形式深入基層開展黨史知識宣講,回顧林若、鄭群等九連“小延安”革命先輩為了黨的事業不懈奮斗的光輝歷程。到和平縣嶂下村聽“小延安”的歷史故事,已經成為許多游客到和平縣旅游的打卡點。近年來,九連“小延安”紅色教育基地已接待參觀學習3800余場、10萬余人次。


開展“文藝黨課” 賡續紅色精神


和平縣有多處革命舊址,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涌現出方華、張覺青、梁水娣等一批革命先烈,他們不怕流血、百折不撓,為革命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流傳至今。其中,和平縣人民口耳相傳的“革命母親”肖母的故事,就發生在和平縣。


肖母名叫梁水娣,和平縣彭寨鎮人,195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她送3個兒子相繼參加革命,她也為游擊隊放哨、帶路、送糧、送情報,掩護革命同志,主動幫游擊隊員清洗、縫補衣服,把游擊隊員當家人照顧。在戰爭中,3個兒子相繼犧牲,年過半百的梁水娣忍著巨大的悲痛,毅然投身游擊隊參加革命,在槍林彈雨中配合游擊隊開展革命工作。1951年,梁水娣以廣東革命老根據地人民的代表身份與彭湃烈士的母親一同赴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時至今日,肖母艱苦奮斗、為黨的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依然感染著每一位和平人。如何講好這段紅色故事,凝聚文明力量?和平縣巧打文化牌,把肖母的故事搬上屏幕,送到百姓身邊。依托“肖母的故事”,和平融媒體中心推出《重走信仰之路 發現榜樣力量》系列節目,其中3月中旬播出的《彭寨鎮:用革命母親的故事激勵前行》報道,邀請河源市道德模范陳仰天講述當地革梁水娣的故事,并拍成視頻通過網絡進行廣泛傳播,受到群眾、網友的一致好評。


此外,和平縣還開展了2021年和平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聆聽紅色故事 緬懷革命先烈”故事繪本講讀公益活動,志愿者為上城幼兒園的孩子們講紅色故事。活動主辦方還組織孩子們觀看通俗易懂的抗日動畫片《抗日英雄楊來西》,以加深他們對革命歷史的了解,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今年4月,和平縣積極落實省委關于開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影片展映展播暨“看電影學黨史”主題活動,以紅色電影為生動教材,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活動中,和平縣堅持紅色經典電影與新主流電影相結合、線上宣傳發動與線下展映交流相結合、自發購票觀影與集體公益放映相結合的方式,在縣城陽明公園、福和文體廣場、百盛廣場等地設置6個電影線下展映點,接連放映了一部部紅色影片。同時,該縣還通過縣融媒體中心電視頻道播放紅色主題影片。通過線上和線下放映的方式,讓廣大干部群眾重溫紅色經典影片,回顧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平縣還開展群眾性宣傳教育活動,借助專題展覽展陳、專題講座、黨史宣講等形式開展主題宣傳,讓英烈模范、黨史故事從歷史書中走出來,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教材。


“我為群眾辦實事” 提升群眾幸福感


除了依托本地紅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外,和平縣各級黨組織還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


和平縣中醫院黨支部組織醫務工作者,為廣大群眾提供中醫義診、中醫藥文化宣傳、中醫適宜技術體驗、八段錦傳授、免費測血糖等志愿服務,把中醫知識免費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


和平縣殘聯聚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充分考慮殘疾人和疑似殘疾人的實際困難,組織開展了下鄉評殘活動,將暖心服務送到殘疾人和疑似殘疾人家門口,切實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合水鎮黨委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義剪活動,為留守老人和小孩解決了實際問題。


和平縣文明辦組織家政公司服務人員及志愿者,組成“義洗”志愿服務隊,在社區開展義洗志愿服務活動,為社區內的困難老黨員、殘疾人士、困難道德模范、留守兒童等家庭帶來家電家具免費清洗志愿服務……各單位各部門的黨員干部聚焦群眾所需,著力解決民生微實事,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感。


■組稿:本報記者 劉永菲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