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開拓振興發展新局 牢記使命建設生態智慧新城
中共和平縣委員會 和平縣人民政府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等重要會議上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謀劃和推動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進入“十四五”,和平將與全國、全省、全市一道,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倳浧谕麖V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這是總書記賦予全省的總定位總目標。和平縣搶抓“雙區”建設、“一核一帶一區”發展等重大機遇,著力推動“1+1+9”工作部署,加快建設“兩個和平”和智慧生態現代新城,是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總定位總目標的具體舉措。
黨建引領,有力有效
以黨建促進整治,抓“示范區”讓環境美起來。近年來,和平縣始終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聯動推進治氣、治水、治土、治廢,地表水省考斷面綜合指數、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均居全市前列。河長制、湖長制全面落實,綠化和平大行動扎實推進,2020年完成森林碳匯造林1.5萬畝、森林撫育24.6萬畝,綠色發展優勢不斷凸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都市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以鄉村振興引領農業農村發展,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破解。粵贛高速沿線美麗鄉村示范帶、粵贛交界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帶高標準建設,合水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鎮建設基本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縱深推進,累計拆除清理破舊泥磚瓦房400多萬平方米,建成污水處理設施259座,新建和改造“四好農村路”739.1公里。全縣的綠色發展優勢持續鞏固,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省前列,引領農業農村、產業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三大平臺加快打造。
以黨建推動振興,抓“排頭兵”讓產業興起來。和平縣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深化互聯互通,研究編制了《和平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文件,“融深”“融灣”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產業協作平臺建設穩步推進,福和產業園北擴工程3.16平方公里建設和大壩集聚區1.28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國家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智慧“雙創”物流園建成使用,“一區兩園”建設初具成效,融入“雙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加快完善。外聯“雙區”交通網絡日趨完善,贛深高鐵(和平段)、大環城公路二期等交通項目加快建設,完成國道路面升級改造33.7公里。積極承接“雙區”產業轉移,深化產業鏈跨區域對接融合,2020年引進“雙區”企業14家,合同投資總額63億元,融入“雙區”的產業鏈、供應鏈加快完善。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數字政府”建設成效明顯,商事制度改革和投資項目審批改革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效率大幅提高。機構改革圓滿順利,數字政府建設等創新型、引領型改革成效良好,縣域緊密型醫共體、農村集體產權等改革得到上級部門充分肯定,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以黨建統領發展,抓“兩個和平”讓生活好起來。和平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和平一切工作,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圍繞“兩個河源”的使命任務,確定了生態和平、現代和平“兩個和平”的兩個發展路徑,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經濟發展實力不斷提升,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實體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累計簽約項目71個224.48億元,開工項目61個173.53億元,投產項目42個完成投資35.49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3家,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實施企業技術改造108家。內聯外通交通路網不斷優化,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25.07億元,完成國道、省道、縣道改造164.5公里,大環城公路一期、旅游公路、東水東江大橋等重點交通項目建成通車,贛深高鐵(和平段)、大環城公路二期加快建設?!八膮^”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兩路一廣場”、 安置小區等高鐵新區項目高起點建設,新行政中心、和平公園、百盛廣場等新城核心區項目投入使用,和平國際商貿城、福和文體廣場、華強中學、碧桂園小區等產業園區產城融合項目相繼建成,和平河“一河兩岸”、龍湖公園、背街小巷改造、情人橋及西門橋重建等老城區項目提檔升級,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有力推進,城市品質和形象不斷提升。
立足發展新格局,搶抓新機遇,下好先手棋
進入“十四五”,和平將與全國、全省、全市一道,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學深悟透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從中汲取強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實踐力量,進一步把握大局大勢、明確前進方向、完善行動方案,朝著總書記指引的目標奮勇前行。
立足新發展格局,努力在推進綠色發展上實現新突破。綠色是我們的底色,生態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要筑牢綠色生態屏障,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要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建立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要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有效路徑,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培育壯大綠色工業,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旅游。要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扎實推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和推廣清潔生產,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全域全面“融深”“融灣”,努力在推動開放合作上實現新突破。和平縣將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抓住“雙區”建設整體效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戰略效應、輻射引領效應帶來的重大機遇,高質量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構建與“雙區”協作互動的新局面。要加快建設“融深”“融灣”的基礎設施。完善高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統籌國省道升級改造,構建快速暢通的縣際公路網絡。打造一體高效公共交通體系,加快建成集高鐵、高速公路、鐵路、公路等多種客運方式的綜合客運樞紐。優化物流基礎布局,規劃建設高鐵新區物流產業園,提升與“雙區”物流通達水平。要加快構建“融深”“融灣”的產業體系。按“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原則,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激發人才資源活力。要持續完善“融深”“融灣”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與“雙區”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讓“融深”“融灣”的“鏈接”更暢通。建立健全跨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產業合作協調機制,全面對接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建立區域互動、優勢互補的改革聯動機制。對標“雙區”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以數字政府推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
聚焦美好生活向往,努力在民生福祉改善上實現新突破。我們將繼續提高就業服務水平,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高質量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打造一批和平品牌。健全創業帶動就業和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等多樣化自主就業。繼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發展水平;深入實施健康和平行動,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大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融入“雙區”文化產業圈建設,講好和平故事。
【榮譽榜】
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中國溫泉之鄉
廣東省林業生態縣
廣東省教育強縣
廣東省旅游強縣
廣東省衛生縣城
廣東省縣級文明城市
和平獼猴桃國家地理標志
嶺南特色水果產業示范縣
非金屬礦產之鄉
稀土之鄉
獼猴桃省級農業現代產業園
腐竹省級農業現代產業園
林寨古村是廣東省首批27個古村落之一,擁有“全國最大四角樓古建筑群”。先后獲評“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廣東最美古村”等榮譽稱號
熱龍溫泉度假村位于熱水鎮,是“國家級4A景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環境藝術示范基地”,獲批為省級旅游度假區
貝墩鎮武聯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大壩鎮石谷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特刊策劃/統籌:范建國 ■組稿: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