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偏僻山村燃起革命星火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正在進行新一輪升級改造,以全新面貌迎接建黨百年。
■正在修繕的方華故居
在和平縣熱水鎮中興村,一座土木磚瓦結構的清代建筑靜靜矗立,大門口兩旁寫著“淵渟嶽峙 鳳翥龍翔”8個大字。“羅氏祠堂望山而建,寓意著這里的人像山一樣厚重,像龍鳳一樣有活力。”熱水鎮組織委員王曉介紹,眼前這座歷經百年風雨的羅家祠,就是東華小學以及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1934年,羅響(方華)、張覺青在羅氏祠堂創辦了東華小學,暗地培養進步青年。4年過后,“中共和平縣支部”也在此成立,熱水鎮農民在共產黨員的帶領下,投身革命,為熱水乃至九連山地區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該舊址先后被評為和平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平縣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記者在采訪時看到,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正在進行新一輪升級改造,方華故居也正在進行修繕工作,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歷史故事——
熱水鎮涌現一批抗戰救國志士
和平縣熱水鎮是全省59個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鎮之一,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在革命戰爭時期,熱水涌現出一批抗戰救國志士,他們百折不撓、敢于斗爭,有些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羅氏祠堂的后人羅響(方華)就是其中一位。
方華1912年出生,原名羅響,是熱水鎮中興村人。方華自幼好學,聰敏過人,在縣城讀書時,結識了進步青年張覺青,并參加由張覺青發起的“新和平青年團”讀書會,革命思想的種子在這時悄然播下。1927年,和平縣內反動勢力抬頭,方華被學校除名。回鄉后,方華繼續研讀《新青年》等書刊,深感只有實現“耕者有其田”才能徹底解決農民生存問題。1934年,在張覺青等人的支持下,方華在羅氏祠堂創辦了東華小學,并擔任校長,張覺青任教導主任,聘請羅鏡清、王守中等先進青年為教員,白天為學生上課,晚上辦平民夜校,激發農民階級的思想覺悟和愛國熱情。白天,東華小學書聲瑯瑯,夜晚則熱鬧非凡。在方華的帶領下,東華小學很快成了進步青年的活動場所和培養農民干部的基地,農民夜校迅速擴展到熱水其他各村,為后來成立農會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開展農民運動的過程中,方華等人意識到,解放農民的思想還不夠,必須有一個保護農民利益的組織機構。于是,1937年10月,方華、張覺青開始醞釀成立農會。1938年2月24日,“熱水鄉農民協會”成立大會在熱水中興街柳樹壩(今九連中學)召開。當天, 1000 多名會員參加會議,熱水抗日自衛大隊300 多名隊員也荷槍實彈列隊參會。會上,方華宣讀了農民協會章程,提出了“二五減租”“早六冬四”“耕者有其田”等規定,反對地主的剝削。“當遇到干旱天氣,糧食收成不好時,還要繼續減租。”王曉介紹,有了保護自己利益的組織機構,熱水農民深受鼓舞,熱水當時有7000多農民,90%都加入了農會。熱水農民運動在全縣甚至整個廣東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農民運動的組織者,方華也因此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以農民代表身份出席中共七大。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
熱水農民協會是抗戰時期和平的第一個農會。在其影響下,全縣各鄉鎮相繼成立農民協會,將和平縣抗日救亡運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1938年初,中共廣東省委派遣麥任(麥文,東莞人)到東江上游恢復和發展黨組織。麥任了解到,方華在自己的家鄉團結進步青年,組織農會開展減租減息斗爭,對方華給予了充分肯定。同年5月,麥任在老隆經黃用舒(建黨對象)介紹認識了方華,并與方華同赴和平熱水,對方華、張覺青進行深入考察。麥任深感方、張已經成熟,決定先發展方華入黨,再由方華發展張覺青入黨。方華、張覺青入黨后,又發展了葉鏡芬入黨,并于1938年6月成立了中共和平縣黨小組。方華任小組長,上屬中共龍川支部領導。1938年6月至8月,黨小組先后發展了黃驚白、羅寶萱、陳仁、羅維之(羅鏡清)、章平(張祥鎮)、王守中、朱理從、羅儒科、黃佛光、羅北星等10人入黨。是年8月,中共和平縣支部在熱水東華小學成立,方華任書記,張覺青任組織委員,葉鏡芬任宣傳委員,上屬中共龍川中心支部領導,共有黨員13人,隸屬龍川中心支部。這是中共和平縣第一個支部。黨組織成立后,方華等人不斷壯大黨的力量,為東縱三支隊進軍九連山、創建九連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中共和平縣支部舊址門口,一塊牌匾上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抗戰勝利后,東縱三支隊奉命挺進九連山開辟游擊根據地,熱水鎮堅強的黨組織和厚實的群眾基礎,為部隊反對內戰,兩次粉碎國民黨軍隊圍剿提供了后勤保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熱水人民支持共產黨,經受住了血與火的考驗,并付出了慘重代價,前后有26名共產黨員和戰士為革命捐軀,58名群眾慘遭殺害,132名群眾深陷牢獄之災,700多間民房被焚毀。在遭受巨大損失面前,熱水人民更加堅定跟著共產黨走,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斗爭,直至1949年1月25日得到解放。
舊貌新顏——
以新面貌迎接建黨百年
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已走過83個春秋,見證了黨組織在和平創立、發展、壯大的歷程。近年來,和平縣積極挖掘紅色文化,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成為熱水鎮最受矚目的紅色旅游目的地之一,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的歷史也廣為流傳,其舊址先后被評為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平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平縣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很多珠三角地區的游客,特意來到這里參觀。”講解員羅知青介紹。據統計,2020年熱水鎮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四方游客在旅途中聆聽黨史、接受紅色文化教育、緬懷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重溫激情歲月。
當前,閉館修建的中共和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正在進行改建,預計在本月底完工,屆時將以全新的面貌講述發生在熱水鎮的革命歷史。據介紹,2011年修建舊址時,按照了祠堂原本的格局修復,每個展廳互不相通。本次修建工作主要是將每個展廳打通串連,給游客更好的學習、參觀體驗。
對于舊址的新面貌,村民十分支持與期待。“在過去,村民對打通祠堂是很忌諱的,但這次打通各個展廳,老百姓像以前支持革命一樣支持修繕工作。”王曉介紹道。為進一步盤活資源,擦亮熱水的紅色名片,方華故居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修復工作。記者在現場看到,方華故居已蓋上了新瓦,部分修繕工作已完成。
記者探訪——
信仰之火生生不息
熱水鎮位于東江上游、九連山下,周邊環境山高林密。就是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共產黨組織和農民協會一步步成長起來,領導全縣人民革命斗爭。革命先輩選擇在熱水發展黨組織,群眾也以最大的熱情回饋于黨。在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熱水人民用鮮血和生命保護了共產黨的星星之火,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甚至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老區人民奉獻革命的壯麗篇章。記者兩次探訪熱水鎮,都深刻感受到了這片土地濃濃的愛黨、愛國情懷。
正在進行修繕的第一黨支部舊址,一塊被白色薄膜保護起來的石碑引人注目,石碑上刻著2011年舊址進行修繕時,熱水鎮村民自發捐款的記錄。中興村黨總支書記羅劍平說,村民對舊址的感情很深,在那次修繕中,400多戶村民自發捐款30余萬元。“目前熱水鎮有人口1.8萬,其中就有700多名黨員。”羅劍平驕傲地說。采訪中,記者還見到了和平縣早期黨員羅寶萱的孫子羅衛國。“爺爺三兄弟都參加過革命,我內心為他們參與過如此驚心動魄的革命而感到驕傲。”羅衛國從小就聽著爺爺羅寶萱的故事長大,雖然從未見過,但在他心中,爺爺是了不起的革命英雄。
■策劃/趙鋒
■統籌/本報記者 凌麗
■文/本報記者 劉永菲
■圖/本報記者 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