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和平縣

和平打造緊密型縣域醫共體——

實現就醫“零距離” 讓群眾有“醫”靠

2021-01-27 10:43:42 來源:河源日報

■和平縣人民醫院新院

■和平縣中醫院新院

■和平縣互聯網+公共衛生(慢性病)管理平臺。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到和平縣人民醫院指導宮腔鏡下息肉手術

■和平縣合水鎮衛生院。和平縣醫療資源不斷向基層傾斜,基層醫療機構的設備不斷更新換代。

■和平縣婦幼保健院新院

■和平縣和康醫院

■和平縣合水鎮中和村衛生站。該縣給全縣245個村配套了衛生站,方便老百姓就醫。

2020年6月,廣東省印發實施《廣東省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慢病管理中心運行指南等15個指南(試行)》,致力于更好地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累”的問題。和平縣自列為國家衛健委確定的全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縣以來,堅持從實際出發,認真落實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各項部署,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結合當地群眾醫療服務需求,先試先行、銳意改革、大膽實踐,整合縣域醫療資源,緊緊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以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著力破解打通基層醫療“最后一公里”難題,實現就醫“零距離”,讓群眾有“醫”靠,為全市乃至全省探索出一條基層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精心擘畫

醫共體建設走上“正規化”

“現在看病太方便了,不用到縣城也能讓縣里的醫生幫我看病。”和平縣優勝鎮新聯村村民陳先生從鎮衛生院出院后,向其他村民講起看病的經歷。不久前,陳先生腰痛的老毛病又犯了,正當他打算到離家幾十公里的縣人民醫院就診時,得知鎮里的衛生院有拍攝片子的儀器,也可以讓縣里的醫生看病,這對于家里活計多走不開的陳先生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他簡單收拾了一下就騎著摩托車到鎮衛生院就診。在陳先生入院治療期間,鎮衛生院請到了縣人民醫院的專家遠程會診并根據診斷結果對癥下藥,他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轉。不出鎮就能看好病,得益于和平縣全力打造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為基層百姓提供高質量的醫療保障。

毗鄰率先實施醫改的江西省,和平縣因落后的醫療服務無法滿足群眾日益高漲的健康需求,導致大量本地患者舍近求遠地北上看病。患者的外流,也一并帶走了縣里近半的醫保資金,縣里無力投入,醫院建設缺乏動力和活力,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發展日益放緩。改革是民心所向。2015年,廣東省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省覆蓋,和平縣乘著東風,在3家縣級醫院改革后,呈現出政府投入、服務人次增多,藥品費用、就醫費用下降的“雙升雙降”態勢。2017年,廣東省選取粵東西北地區15個試點縣,探索縣域醫聯體建設,和平縣位列其中。

按照國家、省政策要求,和平縣首先嘗試性地組建了3家醫聯體,并以這3家縣級醫院為龍頭,將17間鄉鎮衛生院分為三組,縣人民醫院聯合9家,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分別負責4家,實行縣鎮一體化管理,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2020年4月,和平縣借鑒其他縣市成功經驗,取消原來的3個醫聯體架構,整合為1個緊密型醫共體:以縣人民醫院為核心,成立醫共體總醫院,橫向聯合縣中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縱向聯合17家鄉鎮衛生院、245個村衛生站,實行縣鎮村人財物統一管理,形成了“醫療一盤棋、財務一本賬、管理一家人”的新格局。在新架構下,縣域醫療服務體系聯為一體,按照功能定位分工協作、分級分層分類管理,剛投入運行就呈現蓬勃生機。同年10月,和平縣入選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2021年1月,在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召開的全省衛生健康工作會議上,和平得到廣泛認可,成為廣東醫共體建設的新名片。

共享協同

醫共體實現就醫“零距離”

2015年,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探索網絡醫院建設,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省城專家的“面對面”服務。和平縣以第二批試點縣為契機,將設備鋪到了每一個鎮村醫療機構,實現了遠程網絡全覆蓋。在最初的改革圖景中,“面對面”有兩個內容,一個是專家通過互聯網為患者遠程診療,另一個則是遠程診斷。在實踐過程中,遠程診斷成為和平縣的改革亮點。

2015年10月,和平縣遠程心電監護試點正式啟動:和平縣人民醫院設立遠程心電監護(診斷)中心,各鎮衛生院、村衛生站設置遠程心電監護站,鎮、村醫生采集數據,心電圖實時上傳,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出具診斷報告。和平縣陽明鎮書塘村黃老伯是最早的一個受益者。有一次他胸口悶了兩天,到村衛生站看病,經過培訓的村醫立刻幫他戴上檢測設備,進行心電圖檢查,10分鐘后檢查結果返回,提示數據異常,有心梗危險,立即啟動危急值報告,一邊由縣人民醫院心內科醫生指導村醫進行院前應急規范處置,一邊開通綠色通道,派救護車接患者到縣人民醫院治療。后來,黃老伯做了心臟搭橋手術,生命得以延續。目前,和平縣17個鄉鎮近200個村衛生站都安裝了遠程心電監護設備,實現了縣、鎮、村全覆蓋,檢查人數超過20萬人次,檢出異常心電圖約2700人次。

近年來,和平縣還與暨南大學附屬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20多家三甲醫院建立遠程合作,逐步實現全縣醫療機構信息互通、檢查結果互認、遠程會診協作,通過影像的實時會診,使本區域內醫療機構影像圖像采集、傳輸、診斷實現網絡化、數字化,不僅讓群眾看病少花錢,而且看得好病,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醫改目標。截至2020年7月底,已累計開展遠程影像和遠程會診6808人次,形成上通下達的醫療底網,醫療服務的溫度真正抵達每位患者的心。

上下聯動

縣鄉醫療機構成“一家人”

人才隊伍建設是和平縣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厚積薄發的力量來源。2013年,和平縣人民醫院搬遷新址,該院用5年時間儲備的近60位業務骨干,在搬遷前流失了70%。和平縣醫共體總醫院院長黃蘭婕告訴記者,人才流失后,該院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把招聘要求從本科放寬到專科,且以本地生源為主,給愿意留下來的醫生提供廣闊的發展和晉升空間。

“這是對多方有益的事,我們給予基層醫院的患者更加及時的診斷和幫助,讓他們用更少的費用和精力,就能享受到縣級醫院的待遇;對基層衛生院的醫務人員而言,在溝通交流中也逐漸提升了他們的業務能力;對我們而言,則是倒逼大家要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和水平,才能帶給基層醫院更多的幫助。” 黃蘭婕說,醫共體的建設不僅為患者解決看病問題,也為醫務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學習舞臺,通過 “借腦、借力、借技術”,不斷提升院內醫務工作者專業技能水平,過去只有在上級醫院或省專家手中才能完成的三級、四級高精尖手術,和平醫生也逐漸可以獨當一面。據悉,近年來和平縣共從廣州、深圳等地三甲醫院引進10個專家團隊,利用周末時間,助力醫院10余個專科技能水平提升,帶動縣域醫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與之相輔相成的是,和平縣同時注重基層醫務人員的培養,啟動培訓計劃。“所有到縣人民醫院進修的基層醫生,我們不僅不收進修費,還每人提供500元生活補助。”黃蘭婕介紹,為推動優質資源下沉一線,培訓結束后,和平縣統一選派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常駐鄉鎮衛生院,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實行“一院一醫一護”行動,全縣無論是縣級、鎮級還是村級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現在都成為了“一家人”。

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各項機制和政策的傾斜,讓曾經去大城市發展的醫生陸續回流。據了解,目前該院離職重返人才有15人,另外招聘的人才有18人,為和平縣的衛生服務貢獻中堅力量。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和平縣縣域內住院率達86.7%,比2017年提升4.9個百分點,全縣基層診療量占比提升到65%,鄉鎮衛生院門診量和住院量均比醫共體實施前提升超過10%,住院費用均下降。

組稿:本報記者 劉昕 特約記者 朱景優 實習生 黃依依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