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和平縣

“三級四聯”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活力

2020-09-28 10:53:35 來源:河源日報

■風光旖旎的和平縣長塘鎮的秀河畬族村

■秀河畬族村藏香豬養殖場,村干部在跟村民交流養殖經驗。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當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必須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位于和平縣長塘鎮的秀河畬族村是和平縣少數民族村之一,2016年被精準識別為省定貧困村。全村下轄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88人,全村中共黨員32人。

近年來,長塘鎮秀河畬族村黨支部堅持以“抓黨建、聚合力、謀發展、暖民心”為治村思路,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探索黨的建設與各項建設深度融合共建模式,建立了一套“三級四聯”黨員服務群眾的管理體系,即采取黨支部、黨小組組長和黨員“三級”管理模式,黨支部委員聯系黨小組組長,黨小組組長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以及黨支部聯系鎮黨委的“四聯”黨建工作網絡,建起了“群眾—黨員—黨小組—村黨支部—鎮黨委”五位一體的民意直通車,將黨組織和黨員的影響力覆蓋整個村,為基層黨建工作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黨員收集,建起民情民意“信息庫”

長塘鎮秀河畬族村黨支部根據黨員的個人能力和活動范圍,把黨員應盡的義務以責任制的形式落實到每一個黨員,將村內空間科學劃分為幾大黨員責任區。責任區內黨員需及時分析掌握群眾思想狀態,帶領群眾學習政治理論、時事政策和科學知識,與群眾開展談心活動,了解群眾生活上的困難,收集對村建設的意見建議,建立了一個民意收集“信息庫”。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支部黨員通過電話了解、微信詢問、入戶走訪等方式詳細了解各責任區所有村民情況,用最短的時間將轄區所有人員外出情況摸排清楚,對重點人員制定嚴格的居家隔離措施,為居家隔離人員“跑腿”購買生活用品,筑牢了群眾安全墻。

村黨支部書記朱軍越介紹說:“我們村利用黨員網格化管理、支部掛黨員、黨員掛戶,很多工作支部未必都能解決,讓黨員去協助解決可能會更完美,同時減輕支部的工作壓力。所以,團結一起面對總會有解決的辦法,因此一定要把黨員動員起來。村民們都說,如今的秀河畬族村黨支部哪里需要就會出現在哪里,這樣做也更能增加黨員的責任感、榮譽感和自豪感。”

黨小組組長核實,建起民情民意“收集器”

長塘鎮秀河畬族村黨支部將黨員組織起來,成立黨小組,由黨員骨干擔任黨小組組長,發揮“引導、聯系、服務”作用。黨員們每月走訪服務責任區群眾,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和問題,反映給黨小組組長,黨小組組長對收集的民意信息進行篩選后,匯總梳理反映給村黨支部,建起民意信息“收集器”。對于群眾提的訴求,只要不是違反法律法規政策及公序良俗的,黨小組組長向當事人核實后,均上報給村黨支部,確保村民的訴求得到有效的解決。

秀河畬族村黨支部發揮頭雁效應,配優配強支部隊伍建設,原來平均56歲的低學歷支部委員如今成為平均年齡37歲高學歷的支部隊伍,支部團結隊友,大膽創新,成立黨員示范崗,支部委員掛黨員,黨員掛群眾,群眾有問題可以第一時間向掛鉤黨員反映,黨員及時向支委會匯報,讓村民的問題不出村。

當前村里正處于摘油茶果時節,在家的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及兒童,鑒于這一情況,秀河村黨員免費為全村村民運油茶果,既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又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村黨支部的黨員還義務為該村的老弱病殘等人群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檢查電線線路、清理衛生等各種瑣事。在防災防汛時刻,黨員們更是義不容辭地沖鋒在前。

支部委員會落實,建起民情民意“處理器”

村黨支部委員會對黨小組組長反映上來的問題,適時組織召開黨員、村民代表民主議事會議,討論解決辦法,建起民意信息的“處理器”。

低保戶朱德純與林小紅房屋交界的小糾紛,經歷幾代人都沒有解決,掛戶黨員鄒成玖了解雙方具體情況后,移交給第二黨小組。第二黨小組組長得知情況后,立馬組織黨小組組員開會研究,經與會人員分析此事復雜性后,報告黨支部協同處理,最終將幾代未決的小糾紛連夜和平解決,得到了當事者雙方及村民的一致認可。

對于村黨支部解決不了的問題,黨支部再向鎮黨委反映。如何讓村民增收,是一直困擾著村黨支部的難題,秀河畬族村黨員們通過不斷地入戶走訪與實地考察,積極為村集體產業高效肉雞養殖場土地謀劃。在鎮委鎮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幫助與支持下,養殖場終于動工,該產業能為村集體年收入增加50萬元。

秀河畬族村黨支部長期堅持走群眾路線,“聽民聲、理民情、議民題、辦民事”,盡力為村民提供優質服務,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凝心聚力,暢通群眾表達意愿和訴求渠道。各類民情訴求得到了更加及時有效的解決,老百姓實實在在得到黨員聯系群眾工作帶來的好處,使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組織的周圍,彰顯了新時代黨群關系的魚水之情,營造了“黨員引領群眾干,一個帶起一大片”的生動局面。

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