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四好農村路” 開啟美麗鄉村新畫卷
■和平縣旅游公路航拍圖 和平縣交通運輸局提供
■和平縣旅游公路合水段
■S339和平熱水段
■S229和平林寨段
盛夏時節,行走在和平縣各鎮村,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從縣城到鄉村、從主干公路到田間小路,一條條農村公路縱橫交錯,宛如一條條“紐帶”在山水田園間延伸,帶熱了風景、帶火了特產,帶旺了人氣。
近年來,和平縣根據“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的總目標,全力落實落細省委省政府關于“四好農村路”建設各項任務,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上下一心、合力攻堅,全面推進實施新農村公路村道硬底化建設、未通客車村道窄路基路面拓寬工程、暢返不暢整治、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危橋改造工程、水毀公路修復及農村客運候車亭建設,農村公路由“窄”變“寬”、由“線”成“網”、由“通”向“好”,建設、養護、管理、運營同步協調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讓“四好農村路”成為農民致富增收、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加速器”。
全縣現有農村公路里程 1958.629公里。其中縣道 42.979公里,占2.2%;鄉道1335.648公里,占68.19%;村道580.002公里,占29.6%。縣到鎮公路通車里程375.95公里。其中二級公路227.43公里,占60%;三級公路148.52公里,占40%。鎮通建制村道路主要為縣、鄉道,通車里程1522.86公里。其中四級以上公路1420.78公里,占93.3%。
組稿 本報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攝影 本報記者 黃贊福(除署名外)
完善體制機制,“新”字當頭抓規劃
“要致富,先修路”永遠不會過時。近年來,和平縣持續高效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路越來越寬、越來越長、越來越有品質。一條條路,見證了一個個村的“前世今生”;一條條路,帶動村民發家致富,打造了一條條美麗經濟交通走廊。
和平縣不斷建立完善相關制度,制定了《和平縣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施方案》《和平縣加快推進建制村通客車工作方案》《和平縣農村物流三級網絡節點體系發展規劃》《和平縣農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方案》《2020年和平縣“四好農村路”建設攻堅方案》,出臺了《和平縣農村客運公共財政保障制度》等相關規定,“四好農村路”各項指標納入縣政府的績效考核,保障“四好農村路”建設順利推進。同時,進一步明確農村公路管理機構,配備配足專職工作人員,并將機構運行經費及人員基本支出列入縣財政年初預算,保障機構運轉正常。
全面攻堅克難,“情”字當頭抓民生
伴著9月和煦的陽光,從和平縣城向熱水鎮一路前行。寬敞的柏油路猶如一條臂膀,擁青山入懷,攬村莊入目,美麗的鄉村風景恰似一幅水墨丹青,詩意盎然。雖然山路曲折,但行駛在干凈平坦的公路上,心情舒暢,精神愉悅。
“和平縣城至熱水公路的改造升級,不僅帶動了熱水鎮的旅游產業,也有力地促進了周邊鄉村旅游的發展。”和平縣旅游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說。
和平縣用心用力用情重點抓好交通民生工程,在縣委縣政府及上級交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該縣全力抓好被列入2019年省“十件民生實事”的暢返不暢整治、公路安全生命防護等工作,完成“暢返不暢”整治111公里,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20公里。2019年完成省廳下達的通200人以上村道硬底化建設目標任務64公里、行政村道窄路基路面拓寬131公里、交通運輸部下達補助的危橋改造任務3座全面實現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
近年來,和平縣推動農村公路串點成線、連線成網,助力脫貧攻堅,助推農旅融合。依托農村交通網絡,著力推動農村公路建設與鄉村特色旅游資源、山區特色產業同步發展,走出了一條以公路引領農村發展、支撐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該縣努力推動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工作齊頭并進,讓一條條農村公路串聯“山水林田、城鎮村景”,打通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暢途,激活了一個個“有顏值又有產值”的美麗鄉村。
堅持黨建引領,“實”字當頭抓建設
和平縣“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堅持“搞好黨建促發展”的思路,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統籌協調的領導機制,科學規劃、依法實施農村公路建設項目,不斷完善鄉村農村公路毛細血管,形成橫通東西、縱貫南北,串聯各鄉鎮、景區和古村落的縣域農村公路交通網絡,逐步構建網絡完善、結構合理、等級匹配、安全便捷、綠色環保、旅游和客運能力提升的內通外聯交通格局,使“四好農村路”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的要求相適應。
據統計,在村道硬底化建設方面,全面完成省定貧困村村道硬底化建設任務141公里,總投資8460萬元;行政村道窄路基路面拓寬累計完成481公里,累計完成投資約2.6億元。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方面,全面完成2017年、2018年建設任務194.88公里,總投資2826萬元;積極推進2019年建設任務136.8公里,預計總投資1355萬元,爭取在2020年底全面完成。農村客運候車亭建設方面,2019年全年建成農村候車亭45個、總投資157.5萬元,候車亭總數累計達301個,全縣216個行政村實現100%建有候車亭。
目前,和平縣正積極開展《和平縣交通路網規劃》及《“四好農村路”建設發展規劃》修編工作,計劃明年申報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下車、優勝、長塘、林寨、公白5個鎮為“四好農村路”示范鎮。
推進依法治路,“嚴”字當頭抓管理
和平縣堅持嚴格貫徹落實《公路法》《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按照“縣道縣管、鄉道村道鄉鎮管”的分級管理原則,完善縣、鄉鎮農村公路管理體系和建制村村道管理議事機制,進一步明晰農村公路管理主體,明確縣、鎮、村對農村公路的管理職責,基本建立縣有路政員、鎮有監督員、村有護路員的路產路權保護隊伍,加強巡查檢查力度,加大巡路頻率,及時清除各種路障,確保農村公路的安全暢通。
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加強路政執法力度,深入開展交通綜合整治行動,嚴格依法打擊超限超載,大力整治農村公路亂堆亂放行為,積極做好搶修復通、農村公路安全隱患點修復和路域環境整治,消除各種道路安全隱患。2019年累計出動機械臺班189次,清理塌方4.98萬立方米。完善安保設施,投入安全整治資金230多萬元,增補警示樁6250根、各類標志牌295塊,安裝鋼護欄2200米,清理占路亂堆亂放物品7500立方米,發出改正通知書42份,全力保障公路安全暢通。
強化責任擔當,“暢”字當頭抓養護
和平縣堅持“建養并重、管養結合”方針,建立健全“縣為主體、行業指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農村公路養護工作機制,縣級設置地方公路管理站,各鎮設置鄉道管理辦公室,分級分段明確養護主體,層層落實主體責任,確保全縣農村公路“有路必養,養必到位”。
一是管養責任落實到位。嚴格按照“五定”原則(即定人員、定里程、定任務、定標準、定獎罰)組織落實好日常養護工作,積極推動公路管理養護由政府職能向行政管理職能的轉變,實現由“粗放型”向“區域化、精細化”轉型升級。
二是標準養護作業到位。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公路養護方針,堅持以養好路面為中心,加強全面養護的原則,加強對公路養護人員的培訓指導,不斷提升標準化養護作業水平。農村公路綜合列養率達到95%。其中縣道列養率和鄉道列養率均達到100%,村道列養率達到90%。
三是宣傳監督檢查到位。加強對沿線群眾交通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群眾參與公路養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愛路護路意識不斷增強。全縣愛路護路鄉規民約、村規民約制定率達到100%。近年來,縣道公路養護年均好評率達95%,行政村道好路率達80%,自然村道好路率達69%。
四是去年“6·10”“6·12”洪災后道路橋梁修復工程修復到位。一般水毀點312處現已全部完工。重大水毀點20處,其中17處已完工,剩余3處正在建設中,預計9月底前基本完成重大水毀點修復重建工作。全縣農村公路損毀橋梁共114座,損壞修復橋梁29座目前均已全部完工;全毀重建橋梁85座,目前已完工75座,剩余10座正在建設中,預計9月底前基本完成橋梁重建工作。
推動農村公路+,“優”字當頭抓運營
9月的和平縣,山清水秀,一派生機盎然的美好景象。驅車行駛在和平縣旅游公路上,一輛輛外地牌照的汽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作為串聯和平縣各個旅游景區的公路,旅游公路沿線的各個村莊風格各異,景色宜人,吸引了不少游客停車駐足,或拍照留念,或駐足觀賞,青山環抱間,原本寧靜的山村也多了人氣、生氣和朝氣。
在建設好、管理好、養護好農村公路的基礎上,和平縣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運營體制機制,優化農村客運服務水平,全面促進農村公路快速融合發展。推進農村公路+客運出行,積極構建縣、鎮、村三級公路客運網絡,完善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規劃和體制機制,提高建制村通客車率;推進農村公路+物流,不斷提高農村物流網絡節點的覆蓋率;推進農村公路+美麗鄉村、旅游及產業發展,結合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略要求,充分發揮農業、生態和旅游資源優勢,以農村公路為依托,打造內通外聯的農村公路綜合運輸體系,積極謀求農業農村的產業發展,推動旅游業快速發展,為農民增產增收,全面實現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和平縣擁有二級客運站場1個,三級客運站場1個,五級客運站3個,簡易客運站3個,客運招呼站10個,行政村候車亭288個。客運班線186條,其中農村客運線路82條,覆蓋全縣17個鄉鎮。客運和物流服務水平整體提高,截至目前,鎮通村客運車輛投放64輛,100%實現行政村通客車目標任務,有效支撐旅游產業和資源產業、農村地區電子商務與快遞協同發展,有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電子商務規劃布局,全面助力“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解決農村快遞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
如今,一條條“四好農村路”已成為和平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民生路、產業路、致富路,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