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而攀、向新而創,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再攀高峰、再立新功
河源國家高新區躍居全國百強
■河源國家高新區打造了東江邊上的濱水、江灘、白鷺島公園。圖為市民群眾在江灘公園休閑游玩。
■河源國家高新區與深圳南山區共建的產業園引進了眾多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新技術企業
河源國家高新區的國家級孵化器內,聚集了深大灣區(河源)研究院、河源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河源節點)等重大科研創新平臺。
核心提示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通報2022年度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結果,河源國家高新區排第99名。河源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與去年持平,實際進位6位,成功邁進國家高新區百強行列,連續六年實現爭先進位,自2015年被評為國家高新區以來,排名進位42位,幅度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的排名不斷進位,發展的質和量也在不斷提升,這正是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綜合成效的體現。從指標看實質,河源國家高新區的“綜合質效和持續創新力”指標排名全國第74名,“開放創新和國際競爭力”指標排名全國第76名,“結構優化和產業價值鏈”“綠色發展和宜居包容性”指標進位超20位,體現了河源國家高新區在產業質量、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國際競爭力等方面提升較大。
從最初的“工業立區”,到如今的“堅持制造業當家”,河源國家高新區始終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部署要求,艱苦創業、擔當作為,踔厲奮發、真抓實干,肩負起當好全市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創新驅動排頭兵、先鋒隊的職責使命,與南粵大地發展同頻共振、同心同向,走出一條具有河源國家高新區風采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當下,面對新的肯定,立足新的起點,河源國家高新區底氣十足、信心滿滿、使命在肩,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拼勁、創勁、干勁,以“四個年”活動和八大攻堅戰為抓手,聚力做大做強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千億級國家高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開創新局。
■組稿:本報記者 鄧燕琴
特約記者 聶燕民
張立
通訊員 馮淑平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
綜合質效不斷提升
河源國家高新區的“綜合質效和持續創新力”指標在全國國家高新區中排名第74名,比2021年進步了32名,前進的動力源自園區經濟發展穩步提升、產城融合逐步突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綠色發展成效明顯、開放合作扎實推進等。
據了解,河源國家高新區全口徑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持續攀升,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關口,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工業用電量等指標增速居全市前列。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深入實施產業集群打造攻堅年、產業空間拓展突破年、管理服務質量提升年“三個年”活動,干成了一批大事、破解了一批難題。全年引進超億元項目35個,高新技術企業總量115家,還被評為省級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園、省級節水標桿園區、科技部火炬中心火炬統計工作先進單位,2家孵化器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評價中獲評“良好”等級。
河源國家高新區是我市經濟增長主引擎。現有規劃面積33平方公里,從面積來看,河源國家高新區只是“小塊頭”,但從經濟貢獻和城市發展來看,卻是我市名副其實的經濟增長主引擎。河源國家高新區以占全市千分之二的占地面積,實現了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規上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和外貿進出口總額,“小塊頭”有“大貢獻”。
創新動力持續增強
河源國家高新區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著力在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打造、創新人才引進等方面下功夫,以科技創新引領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打造河源創新高地和制造業人才集聚地。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國家高新區R&D經費投入、研發人員占比、發明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等,這些事關研發經費、高端人才等高水平創新資源的數據都在增加,也是河源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和創業活躍度提升的縮影。
創新主體加速匯聚。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高質量完成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工作,41家企業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成功入庫,增長10.3%,兩者數量占全市比重均位居前列。同時,大力實施企業培育計劃,推動21家企業獲評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5家企業通過創新型中小企業認定,入選瞪羚企業4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主體培育成效明顯。
創新平臺加速構建。近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科研院所創新合作,推動重大創新平臺提質增效。國家通訊質檢中心進一步提高了5G終端的測試能力水平,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中試基地已具備對外提供芯片設計技術等公共服務能力,省科學院河源研究院推進企業工作站、產業技術聯盟等工作助力企業轉型升級,深大灣區(河源)研究院引進4個創新團隊促進科技成果在河源落地轉化,河源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河源節點)形成了人才綜合服務保障體系,廣師大河源研究院圍繞重點產業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項目。創業孵化載體建設不斷完善,深河金地創谷孵化基地提質增效,已引進科技孵化項目29個。
創新人才日益集聚。河源國家高新區致力于打造制造業集聚地、人才高地,2022年引進“雁歸源”人才、候鳥型人才600多人,引進或柔性引進博士、碩士研究生等高學歷人才100多人,高級專業技術職稱、高技能人才100多人。各層次人才團隊和人才在科研創新平臺、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產業集群提檔提能
又“高”又“新”是黨中央、國務院對高新區提出的要求。“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術。多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緊緊立足又“高”又“新”的標準,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三大主導產業,當好全市經濟增長、工業發展、創新驅動的主力軍、排頭兵、尖子生,在踔厲奮發、擔當作為中開創新局,交出了屬于河源高新區的高質量答卷。
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的“結構優化和產業價值鏈”指標排名,比2021年度進位21名。進步的背后離不開其在三大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打造上下的大力氣、重功夫。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河源國家高新區立足產業這一主責主業,堅持制造業當家,圍繞打造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和百億級食品飲料與水經濟產業、機械與模具產業集群,不斷引進強鏈、補鏈、延鏈項目,深入開展企業服務,建立政策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產業生態環境。目前,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占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高成長企業不斷涌現,企業的效益和貢獻度提高,企業增加值率達24.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和注冊商標數增加;高價值產業鏈逐步形成,2022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數28家,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提高到62.3%,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達到78.1%;園區入選國家級信息終端設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河源國家高新區的產業規模能級持續擴大,產業價值鏈提升明顯,產業集群打造加快集聚成形見效。
綠色發展賦能宜居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守環保紅線,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河源國家高新區走好綠色發展道路,賦能園區經濟發展,打造宜業宜居宜創的幸福園區,不斷增強國家高新區的發展魅力。
2022年,河源國家高新區的“綠色發展和宜居包容性”指標排名比上年進位22位。近幾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綠色園區”“省級節水型標桿園區”,形成綠色發展賦能宜居惠民的良好局面,在促進產城融合、生態環保、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得到了工信部、科技部的肯定。在經濟發展方面,河源國家高新區始終嚴把項目準入、審批關,嚴把環保治理監管關,污水管網實現市政道路全覆蓋;被工信部授予“國家級綠色園區”。在產業減排增效方面,河源國家高新區的單位增加值綜合能耗較低,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僅為0.0837噸標準煤/萬元,園區二氧化碳排放“零”增長,排名靠前,園區綠地率較高且逐年增長。在幸福園區打造方面,河源國家高新區堅持“以產為主,產城融合”發展思路,不斷改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中央活力區基礎設施建設、白鷺島公園等陸續建成開放,宜居宜業水平不斷提升,從業人員逐年增加,職工薪酬逐年增長。
開放步伐越發堅實
河源國家高新區堅定走好開放創新步伐,“開放創新和國際競爭力”指標排名全國第76名,進步明顯。從2015年起,河源國家高新區出臺實施創新驅動和人才優先發展等系列政策,推動激勵企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據了解,河源國家高新區鼓勵區內企業“走出去、引進來”,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園區企業設立境外研發機構及境外產學研合作增多,企業參與或主導制定國際標準增多,企業技術引進力度加大。據統計,河源國家高新區設立境外研發機構(含境外孵化器)、獲得境外注冊商標或境外發明專利授權、當年新增主導制定國際標準的內資控股企業數實現新的突破。園區外籍常駐人員和留學歸國人員逐年增多;企業參與或主導制定國際標準、企業獲得境外注冊商標或境外發明專利授權增加;營業收入中高新技術企業出口額占比、出口總額中技術服務出口占比、營業收入中企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境內外產學研合作經費支出占比均有明顯提升,排名靠前。
開局之年再攀高峰
全國高新區綜合評價排名的穩步提升,將進一步激勵河源國家高新區擔當作為,向高而攀,向新而創,全力打造千億級國家高新區,實現又快又穩高質量發展,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河源實踐中攀高峰、立新功。今年初,河源國家高新區就拿出了“開局就開跑”“起步即沖刺”的勁頭,全力以赴搶時間、抓項目、大招商、拼經濟,實現“開門紅、開局旺”的目標,在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爭先進位。
河源國家高新區將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堅持制造業當家,深入實施“產業集群打造攻堅年、產業空間拓展突破年、主平臺申報建設攻堅年、管理服務質量提升年”活動,大力開展產業集群能級提升、招商引資、省級主平臺申報建設、產業空間突破、項目建設提速、創新人才協同發力、國企改革、產業環境提升八大攻堅戰,當好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先鋒隊和排頭兵,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作出高新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