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國家高新區全力打造優越營商環境
厚培高質量發展沃土 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
■濱水公園是河源國家高新區建成開放的第一個江景生態公園,成為廣大市民游玩休閑的好去處。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核心提示
10年累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638億元;卓翼科技、華冠科技等項目順利投產;天然水、果汁、茶飲料等系列產品20多個品項大量生產;河源國家高新區先后獲評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綠色園區、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首批重點推介園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營商環境是投資“風向標”、發展“晴雨表”。河源國家高新區捷報頻傳的背后,離不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源國家高新區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闖開放發展之路,攻深化改革之堅,探索“一支隊伍管執法、一枚公章管審批”改革,深入推進“融灣”“融深”各項工作,凸顯創新改革之舉。同時,高新區以打造全市營商環境高地為目標,以企業為服務對象,圍繞企業落戶、建設、生產全周期,不斷強化掛鉤負責、涉企服務、辦事效率、惠企政策、網格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店小二”“保姆式”的貼心服務,搭建政企溝通“連心橋”,并打造了“照單收、高興辦”政務服務品牌,把營商環境建設覆蓋到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管理等各要素,破解企業發展瓶頸和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對標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最優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和經濟建設提供更優的創業環境。
深化改革 打出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2020年10月,河源國家高新區率先建成了全市首個“企業服務中心”,實現了企業與個人不互擾辦理,構建了分別面向和服務不同群體的精準化、精細化“雙輪驅動”的政務平臺。其中,法人大廳綜合受理、工建市政、政策兌現、市場監管、稅務業務等16個窗口共可辦理465項政務服務事項,自然人大廳平均每天辦理公安戶政業務量約100件次,基本達到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快辦事”的目標。
10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聚焦企業、群眾辦事需求,探索“一支隊伍管執法、一枚公章管審批”改革。簡政放權,一體部署實施“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為市場主體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2021年底有市場主體8027戶,市場主體活力不斷迸發。
深化“一枚公章管審批”改革,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打造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高速公路”;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率先在全市推出6項涉企免費服務事項;深化“容缺+承諾制信任”審批改革,實施“拿地即開工”審批服務;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企業開辦全流程并聯辦理服務,最快辦理時限1個工作日。一項項改革激發了市場活力,讓企業在洶涌的大潮中乘風破浪、茁壯成長,為經濟發展穩中向好提供不竭動力。
積極承接下放的市級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目前,園區已獲得四批市級經濟和社會管理權限共204項,包含行政許可、行政檢查、行政處罰、行政確認、公共服務等職權,獲得了更多的管理自主權和更多的權限主動權,便于高新區更好地實現就近審批,更近距離地服務個人與企業,簡政放權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簡化環節優化審批流程。通過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降成本、提效率等措施全面壓縮審批時間,實行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流程管理,實現將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類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分別壓縮至90個和50個工作日內。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控制在15個工作日以內;深化工建審批制度改革,通過推進廣東省工程建設項目“一網通辦”主題集成服務平臺應用,實現企業投資立項備案全流程“不見面審批”。
優化政務服務水平。政務服務中心經升級改造可集中受理526項業務,實現“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工作目標。同時,深入推進“一枚公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改革,綜合執法能力進一步提升,為園區提效破局提供強有力保障。
加強能力培訓和作風建設。為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河源國家高新區開展加強能力培訓和教育工作,加強對大廳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和嚴紀律守規矩的教育引導,持續推進基層正風反腐行動,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原則,把作風能力建設融入工作中,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和群眾辦事便利度。
企業服務 精準發力解決企業訴求
今年,河源國家高新區創新方式方法,形成了分類管理企業、閉環管理企業訴求、產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等企業服務三大工作機制,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精準有效地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為企業扎根高新區發展壯大創造良好條件。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10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在營商環境建設上高位推進,堅持以體制機制創新破題,實行企業服務“微改革”,著力完善營商環境建設工作相關制度體系,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10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扶持大型骨干企業發展、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支持老企業激發新活力等扶持大型骨干企業、支持實體經濟、創新驅動、促進人才發展等系列政策,推動企業加大轉型升級力度,支持企業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對落后設施、裝備、工藝進行改造,淘汰落后產能設備,減輕生產經營成本,增強科技創新及自主研發能力,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河源國家高新區全面落實助企紓困解難政策,出臺進一步助企紓困穩增長實施方案,兌付超億元扶企惠企資金推動企業穩產達產擴產,并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建立和完善服務企業招用工長效機制,吸引技術工人和高端人才要素集聚園區,切實推動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同時,河源國家高新區借助贛深高鐵開通的機遇,搶灘推出吸引人才的政策:支持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來河源“候鳥”式辦公,來高新區工作的企業高管,給予乘坐高鐵往返河源與大灣區城市的費用補貼,每人每年約1萬元。
此外,河源國家高新區還以開展“管理服務質量提升年”活動為抓手,苦練“內功”,圍繞發展所需、企業所需、項目建設所需,系統整合設施建設管理,為入駐園區的人才和員工打造最便捷的高質量宜業宜居產城環境,形成高新區環境品牌;完善網格化責任單位走訪收集、信息化小程序線上收集、商(協)會日常收集、群眾面對面收集等涉企問題掌握渠道,把絕大部分涉企問題化解在網格內部,針對普遍性問題及時補齊短板、強化措施,在解決企業問題中優化園區服務水平,建立全周期服務管理機制,考核鍛煉園區干部,全方位提升服務效能。
今年以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協助企業招聘超萬人,多次召開政銀企座談會,對接有融資需求且經銀行基本明確符合條件的企業26家,協助13家企業授信額度共8.65億元。自6月21日開展服務以來,收集57家在產企業共98項訴求,實行大、中、小閉環管理解決機制,已辦結72項,正在辦理26項。
城市建設 高新區演繹美麗精彩蝶變
登高遠眺,城市綠樹紅花交相輝映,東江猶如一條長龍,蜿蜒曲折貫穿河源國家高新區南北。2019年起,河源國家高新區用了3年時間,充分利用沿江的優勢,從園區最北往南,依次打造了濱水公園、江灘公園、白鷺島公園,打造一條綿長的江岸風景線。如今的河源國家高新區,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城市公共服務配套建筑,奏響園區建設的激昂樂章。
濱水公園是河源國家高新區建成開放的第一個江景生態公園,該公園建設了兒童游樂區、江邊觀景臺、高空瞭望臺、無邊泳池、音樂臺階、自行車道,設施設備齊全,公園景色美麗。人們結伴來到這里,或徒步健身,或親子休閑,或隨心漫步,構成了一幅顏值“亮眼”、氣質“潤心”的和諧畫卷;而即將對外開放的白鷺島公園位于高新區東洲壩島,南北臨近濱水公園,西接中央活力區,是高新區城市生態展示窗口。白鷺島公園四面環水,宛如一條彩帶漂浮于東江之上,公園向西,可望見桂山景區,景觀視野良好,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色成了市民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河源國家高新區不僅生態環境優美,硬件設施也是一流。在中央活力區內,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的體育館、圖書館等城市項目不久將完工,這批高端城市文化場館構筑成一個市民文化空間和城市文化客廳,與廣大市民群眾共享優質的文化和體育資源。
該體育館不僅有羽毛球、乒乓球、籃球、游泳、臺球等常規的運動場所,還有攀巖、瑜伽等個性化運動項目場所。該體育館是河源國家高新區的新地標、新景觀,不僅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一個豐富、開放、多樣的健身運動空間,也將成為高新區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具體實踐,極大提升園區的體育設施水平,為園區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除了體育館,圖書館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建筑標志。河源國家高新區同步推進圖書館建設,致力于打造一個城市的大書房、家庭的親子館、人才的加油站。對高新區來說,這座依山傍水、氣質獨特的圖書館不僅是供市民群眾閱讀書籍、滋養心靈的空間,更是一個集美術展覽、文化交流、公共服務為一體的城市文化平臺。
城市項目的建成,是對河源國家高新區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的完善和補充,對推動高新區乃至全市形成“融灣”“融深”、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民生 “民生之暖”丈量發展高度
民生,一頭連著黨心,一頭連著民心,事關千家萬戶。10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把辦好民生實事放在重中之重,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堅持民生導向,加快打造高質量產業家園,同時嚴格落實“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快速解決好群眾和員工“急難愁盼”問題,建立完善“突出民生問題事項庫”,不斷提升園區教育、醫療、購物、文娛、休閑等生活性配套設施,提升群眾生活水平,努力把“問題清單”變為“幸福清單”。
保障員工子女入學是幫助企業穩定員工隊伍,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具體行動。10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不斷增加資金投入,在硬件和軟件上提升園區整體教育水平,對企業員工子女入學做到“應接盡接”,全力保障企業員工子女“有學位、有學上”,為高新區企業員工解決后顧之憂。在硬件方面,2015年,河源國家高新區新建高新區實驗學校;2018年,支持高埔小學擴建,學位增加至1800個;2020年,投入超億元資金,完成大塘小學擴建,公辦小學學位增加至2100個,且大力支持大塘小學從2021年秋季起,在全區范圍內率先開設午托、晚托服務。在軟件方面,高新區堅持尊師重教開展獎教獎學,提升教師隊伍的水平激勵人才、留住人才。2020年起,高新區出臺獎教獎學方案,對優秀教師、學生和學校給予獎勵。
2020年7月,河源國家高新區與市人民醫院合辦的市人民醫院深河門診部投入使用,讓河源國家高新區實現了從“病有所醫”到“病有良醫”的轉變。深河門診部開設了急診科、門診部(內科、外科、五官科、口腔科)、兒童保健科、婦女保健科、醫學檢驗科以及DR室、B超室、心電圖室等十個科室,并且由市人民醫院醫生坐診,為高新區市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高新區與粵運綠都公交公司合作,新增多條公交線路,便惠及群眾超過10萬人次;新增接駁高鐵的快速公交專線1條,新增河源國家高新區至大學城(免費)、市商業中心2條快速公交專線和區內2條免費公交循環線路,提升園區群眾出行便利程度;組織開展電音啤酒節、周末河岸音樂會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體活動,營造和諧有活力的園區文化氛圍。10年來,河源國家高新區傾聽民之意、關注民之憂、化解民之困、改善民之基,腳踏實地書寫民生福祉提升新篇章。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未來,河源國家高新區民生保障網將織得越來越密實,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將會更加精彩。
■組稿:本報記者 王亞嬌
特約記者 聶燕民 張立
通訊員 陳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