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仙塘建設路社區:
讓黨群服務從“中心”走進群眾“心中”
■東源縣仙塘鎮建設路社區黨支部會同江景灣業委會通過協調,更新小區花園步行道瓷磚,為居民打造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東源縣仙塘鎮江景灣黨群服務站創新服務運營模式,讓居民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務體驗。
核心提示
在東源縣仙塘鎮,建設路社區宛如閃耀的明珠,鑲嵌在城鎮的繁華脈絡間。
這個面積3.3平方公里的社區,戶籍人口7445人,常住人口卻達62689人,面對人口結構復雜與老舊小區占比超半數的治理挑戰,建設路社區在黨建引領下展開了破局之路。
近年來,建設路社區依托黨建引領這一核心引擎,以民生需求為羅盤,持續在服務升級、治理創新、空間優化等方面同步發力:讓黨群服務站成為民情樞紐,用“一站式”服務破解居民難題;將老舊小區改造與智慧治理結合,讓斑駁樓宇煥發新的生機;以“黨建+網格”模式織密服務網絡,把政策溫度傳遞到每條樓道。
這片土地正以黨群同心同向同行,書寫著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溫暖答卷。
機制創新 多元協同破解“難題”
面對老舊小區占比高、常住人口多的治理難題,東源縣仙塘鎮建設路社區創新服務模式,構建“黨組織引領、業主委員會參與、物業服務企業協同、小區業主共治”的多元聯動治理體系,匯聚黨群力量,有效提升治理效能。
這個多元聯動的治理新模式,首先在江景灣小區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區路面改造前,一到下雨天就特別濕滑,老人和小孩很容易摔倒,存在安全隱患,讓人十分擔心。”江景灣小區業主志愿者服務隊隊長包美琴告訴記者,啟動小區路面改造項目,初衷就是為了業主安全。
6月3日下午,江景灣小區花園熱鬧非凡,不少老人和小孩正在空地上開心地活動。“小區老人和小孩多,以前地面滑,出門要特別小心。現在路面改造好了,可以安心在小區內走動。”在該小區居住了7年的劉阿婆笑著說,居住環境的改善,還得感謝黨委政府和小區那群熱心人。
包美琴說,江景灣小區黨群服務有了明顯提升,是從江景灣小區和物業公司聯合成立黨支部開始的。
江景灣小區是東源縣首個成立小區聯合黨支部和志愿者服務隊的居民住宅小區。在江景灣小區黨群服務站,不僅有輪椅、雨傘、藥箱等日常應急物資,還設置了閱讀、棋牌、兒童活動等區域,這是專門為小區業主打造的休閑娛樂場所。
緊扣這一陣地,小區黨支部圍繞居民需求,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定期開展黨建活動、文化交流、便民服務、志愿幫扶等工作,致力于打造凝聚黨心民心、促進鄰里和諧、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成為小區內黨群互動的溫馨家園和社區治理的有力樞紐。
近年來,為了將黨組織的服務觸角延伸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建設路社區將黨組織體系向基層延伸,把黨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設在樓棟,并組建東源縣首支業主志愿者服務隊,發揮服務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頭參與政策宣傳、糾紛調解、解憂排難等治理工作。通過多方協同努力,社區實現“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小區、矛盾不上交社區”的治理目標。
據統計,近年來,建設路社區多方聯動,統籌資金200余萬元,集中解決老舊小區路燈不亮、道路坑洼等一批民生問題,讓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心。
與此同時,為了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設路社區還搭建“居民議事廳”協商平臺,分別在江景灣、九里灣等小區設立固定議事場所,依托“收集議題—民主協商—分類辦理—反饋評價”的閉環工作機制,構建治理全鏈條,確保議題精準對接群眾需求,辦理過程透明可溯,讓居民從“治理旁觀者”轉變為“決策參與者”,共同為社區的美好明天貢獻力量。
據統計,近3年來,通過小區固定議事場所,聚焦居民關心關注的停車難、飛線充電等痛點問題,建設路社區累計解決矛盾糾紛100余件,辦理群眾“急難愁盼”事項28件。
服務升級 全方位回應群眾“期待”
建設路社區秉持“為民服務”宗旨,圍繞特殊群體需求,通過服務內容拓展與模式革新,精準對接群眾多元化訴求,提升服務品質與體驗。
在文化惠民與民生改善領域,該社區實施雙輪驅動策略。
一是文化惠民“不打烊”。社區每年都會開展“社區春晚”、鄰里茶話會、中秋賞月“聚鄰理”等群眾性活動,3年來舉辦大型文藝匯演15場次,惠及居民5000余人次。這些文化活動既充實了居民精神世界,更強化了社區認同感。
二是建立“即報即修”響應機制。針對老舊小區設施老化問題,投入專項維修資金80余萬元,完成28處滲漏管網改造,同步優化非機動車管理,新建12處規范停車區,配備50套智能充電設備,顯著改善群眾的居住環境。“小區志愿者服務隊的人就像親人一樣,家里的電路或電器有問題,他們有空就會過來檢修。”居民劉阿姨說,在建設路社區居住的群眾幸福指數很高,小區就像一個大家庭,鄰里關系很和諧。
與此同時,針對青少年成長需求,暑期開設“快樂成長營”,聘請專業師資開設書法、美術等特色課程,去年以來累計服務學生200余人次,既豐富孩子們的假期生活,又培養綜合素質,有效解決家長后顧之憂。
面向老年及困難群體,社區創新開展“暖心敲門”行動,聯合養老機構提供定期探訪、代買代辦等服務,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頤養無憂”服務體系。“社區工作人員就像親人一樣,讓我們這些獨居老人倍感溫暖。”居民李奶奶動情地說道。
優化空間 群眾辦事“少跑路”
走進建設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以其親民、便捷的形象映入眼簾,成為凝聚黨心民心的重要場所。這里,是居民們尋求幫助、解決問題的第一站,更是黨員們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前沿陣地。
為了提升服務效率,建設路社區以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對空間資源進行全面整合與重構,將原本分散的社保、民政、計生等服務事項集中到統一平臺,實現了“一站式”辦理。
這一舉措,顯著縮短了居民辦事的等候時間,從原來的10分鐘縮短至現在的2分鐘以內。居民們不再需要多頭跑、反復等,只需走進黨群服務中心,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務。
建設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劉迪表示,今后,該社區將堅持“小生意+大公益”的發展理念,通過盤活小區閑置用房,引入社會團體和企業,打造“社區食堂+養老驛站+兒童樂園”等復合服務場景。這些服務場景不僅可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還將進一步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同時,社區將與“萬綠智慧農業”共建農產品直供點,為居民提供低價農副產品;攜手東源縣社區發展和服務促進會開展公益創投,通過“以商養社、以社促商”的良性循環,提升居民服務供給的可持續性,構建起“社區搭臺、社會參與、居民受益”的共建共享新格局。
未來,建設路社區將深化黨建引領,不斷探索創新,為居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貼心的黨群服務,讓黨群關系更加緊密,讓社區治理更有溫度,讓居民們在這片土地上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組稿:本報記者 田紅秀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劉偉萍
■攝影:楊堅 ■統籌: 李成東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