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耕地保護“田長制”,讓每一塊耕地都有守護人
東源:打造“升級版”美麗田園
■駱湖鎮駱湖村村民在收割晚稻。東源積極實施農業生態托管改革,有效破解部分土地撂荒、農民不愿種糧等問題,確保良田真正實現糧用。
■東源縣省級絲苗米產業園——柳城鎮下壩村智慧農業示范園內,無人駕駛收割機正在作業。
■上莞鎮常美村村民進行機械化春耕。東源通過推行“田長制”,激發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澗頭鎮樂源村墾造水田水稻長勢喜人,昔日低產田成為高產田。
核心提示
初冬時節,行走在東源縣的廣袤鄉村,放眼望去,平整的機耕路兩旁,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正呈現出一幅“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的美麗景象。
糧安天下,地為根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誰來當“守田人”?如何守好田?2022年底,東源縣率先實行耕地保護“田長制”,為全縣耕地構筑起一道嚴密防線,著力交出一份耕地保護與發展的“東源高分答卷”。
制度升級 耕地保護網絡越織越密
過去,耕地保護被認為是規劃資源、農業等政府部門的職責,村民承包土地之后的用途,農或非農、糧或非糧皆有,直接目睹這些現象的村委會不知道該不該管以及該如何管。2022年底,東源縣推出“自然資源網格化管理田長制”,將耕地納入網格化管理,為耕地保護落實屬地責任、田長責任,消除了責任“中空層”。
據悉,全縣共設四級田長共287名(包含縣級2名,鎮級22名,村級263名),縣級田長及副田長由縣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縣級巡田員由縣分管領導擔任;鄉鎮級田長及副田長由鄉鎮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鄉鎮級巡田員由鄉鎮分管領導擔任;村級田長及副田長由村“兩委”主要負責人擔任,網格田長由村“兩委”成員擔任,協調解決耕地保護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勸耕促耕行動,宣傳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政策及法律法規等。
縣、鄉、村級田長要及時掌握耕地保護利用情況。村級田長每月至少對耕地開展 1 次全面巡查,網格田長和護田員每周至少對耕地開展 1 次全面巡查,發現問題應立即制止,對不能制止的通過巡田系統向上級田長報告。縣、鄉級田長要組織有關部門迅速予以處置。
“通過‘田長制’這一工作抓手,我們精準地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到田間地頭,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耕地保護格局,實行網格化、全覆蓋管理,形成了‘全社會關注、公眾參與、齊抓共管’的耕地保護工作局面。”東源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順天鎮作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鎮”,該鎮農民是直接受益者。“土地還沒整治的時候,撂荒地堆了不少石塊,看著亂糟糟的。”順天鎮橫塘村黨支部書記朱堅理說,現在被整成了連片的良田,新建的溝渠縱橫交錯。如今有了“田長制”的加持,農田再也不會丟荒了。
此外,東源縣自然資源局還通過發放1.5萬冊宣傳手冊,使農民更好地了解自家承包耕地的管理方式,將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隨著四級“田長制”的推進,一個直觀變化是,東源實現了對違法行為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制止、第一時間查處、第一時間拆除。“‘田長制’猶如給耕地套上了‘金鐘罩’,讓全縣每塊耕地都有守護者,確保每一塊耕地都完好無缺。”東源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開啟數據賦能 嚴守耕地紅線
四級田長已各就各位,如何讓田長們更好地“走馬上任”?考慮到按行政村劃分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與實際管理地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東源縣自然資源局通過衛星影像,將行政村界線及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地塊圖斑進行疊加,將相關成果進行融合,形成村民小組耕地摸查圖斑,制作出影像工作底圖,結合“田長巡田”移動端及影像圖紙開展網格劃分優化工作。
據悉,省級統一開發了“田長巡田”APP,田長在手機上下載安裝、登錄賬號后即可使用。在APP中領取完巡田任務后,即可開展巡田工作,APP會自動記錄巡田時長和巡田距離,生成巡田軌跡。若自己的“責任田”不存在疑似違法占用耕地的行為,在APP中上報零報告即完成本周期的巡田工作;若存在疑似違法占用耕地的行為,則在APP中圈出問題范圍,填寫問題描述,再拍照上報即可。
在網格田長和村級田長日常巡查過程中,若發現“責任田”存在疑似違法占用耕地的行為,可在“田長巡田”APP中選中存在問題的耕地圖斑,再勾繪出問題的大致范圍,選擇問題的類型,填寫相關問題描述,再對問題進行多角度拍照,最后上報,即完成了疑似問題線索的發現、記錄和上報工作。
網格田長上報問題線索后,對應耕地圖斑將被賦予黃碼。待村級田長審核確認后,黃碼耕地將變為紅碼耕地(問題耕地)。紅碼耕地(問題耕地)是各級田長最為關心的。村級田長督促網格田長對紅碼耕地(問題耕地)進行整改,整改中的耕地將被賦予藍碼,整改恢復后的耕地將會變回綠碼。
“我們通過反復講解、示范、指導,讓每個鎮、村田長,巡田員都能掌握如何領取巡田任務、如何記錄巡田軌跡、如何對違法占用耕地開展巡田工作等。”東源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巡田工作正在順利開展,各級田長已巡田863次,巡查里程達3608千米,巡查時長316小時。
由于基層單純依靠人力巡田難度較大,為加強耕地保護“技防”,輔助基層巡田工作,東源縣自然資源局準備借助鐵塔高空攝像頭全天候、大范圍、智能化特性,實現疑似違法占用耕地行為的自動預警及信息推送。同時,還將通過建設無人機基站及固定攝像頭,利用無人機群可實現定時定路線定點拍攝,以現代科技手段賦能精準高效巡田。
值得一提的是,為充分發揮巡田工作人員效能,調動巡田人員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東源縣自然資源局將參照現有河長制和林長制相關人員的薪資待遇,給予巡田員相應的薪資待遇,并對巡田過程中發現違法行為的巡田員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結合鄉鎮年終考核,對落實“田長制”工作有突出表現的鄉鎮集體實行獎勵,實現“巡田有薪,巡田有獎”。
“這些獎補資金的發放,旨在鼓勵更好地保護耕地資源。挖魚塘、種苗木、建農房,都必須以保護好耕地為前提。有了補償資金,村民參與耕地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大幅提升。”東源縣自然資源局耕地保護工作相關負責人說。
落實“長牙齒”的硬措施 確保良田糧用
去年以來,東源不僅探索全域推進“田長制”,還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控各類非農建設占用耕地。
確保良田糧用,讓小田變大田、荒地變良田,是東源探索的新措施。
在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成片的稻谷已經收割完成,正在進行冬季管護。據介紹,三四年前,下壩村還是分散種植模式,部分耕地撂荒,成為農民口中的“冬閑田”。該村黨支部書記楊武說,下壩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村里的土地重新集中起來,由廣東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萬綠智慧農業)統一進行機械化耕種,農戶在收取租金的同時還可以在村里務工,一舉多得。
下壩村的變化得益于農業生產托管改革。
2020年起,東源積極實施農業生態托管改革,通過“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模式,引導分散農戶將土地委托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再由其將土地委托給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服務主體生產經營。目前,東源有18家生產托管服務組織,從業人員超過1800人,服務帶動小農戶13600戶。其中,萬綠智慧農業在全縣范圍內以水稻種植的耕整地、育秧、插秧、施肥、病蟲害防治、收割等環節提供全程托管服務,服務面積超3萬畝。
“我們通過生產托管,直接帶動了東源縣539戶農戶,每戶年均增收2170元,年增收總額超116萬元,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航天稻’1萬多畝。”萬綠智慧農業總經理王鍵寬說。
東源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業生產托管改革為糧食主產區解決部分土地撂荒、農民不愿種糧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這既減少了撂荒耕地面積,也增加了農民收入,良田真正實現糧用。
為了穩定39.32萬畝糧食種植面積,抓好糧食生產工作。今年,東源擬新增水田面積約1210.11畝,項目預算總投資約9853萬元,已申報2023年第三批專項債7800萬元,用于墾造水田工作。
談及未來耕地保護工作重點,東源縣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東源將在推行“田長制”基礎上,繼續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鼓勵更多村集體成立耕地保護協會,動員更多人參與耕地保護工作,持續提升耕地巡查、保護和監管效能,全力守護東源生態屏障,以“東源之窗”展現河源之美。
■組稿: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通訊員 彭冰 修碩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黃贊福 ■稿件統籌: 李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