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半江鎮打造生態研學小鎮、建設宜居和美漁鄉
推動實現高水平保護下的高質量發展
■東源縣半江鎮桐坑生態文明科普基地
■生態優美、風景如畫的半江鎮。
■東源縣半江鎮西溪村新貌
■東源縣半江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已成為廣東省委黨校現場教學點之一
■ 東源縣半江鎮五棵松生態講學點
核心提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東源縣半江鎮依山傍水,優質水源與山林是當地村落風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與錯落有致的鄉村民居勾勒出優美的立體水墨畫。
半江鎮地屬新豐江流域,境內小水系全部流入新豐江庫區,其東、西、北部都被高山環抱,峰巒起伏,溪澗縱橫,森林資源和水資源非常豐富,水域及森林面積占比達98.5%,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第一綠洲”。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半江鎮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縣部署要求,以東源縣生態文明實踐基地(目前是省委黨校以生態文明教學為主題的唯一現場教學點)建設為牽引,在加快打造生態研學小鎮、全面建設宜居和美漁鄉上下功夫,搶抓機遇、積極謀劃、攻堅克難,推動“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扎實有序開展,不斷推動在高水平保護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謀劃篇】
堅持生態優先 厚植高質量發展優勢
綠水青山,既是半江鎮的“底色”,也是“名片”。半江鎮位于東源縣西北部,新豐江水庫上游,東與澗頭鎮、雙江鎮相鄰,南與錫場鎮相連,西與韶關市新豐縣石角鎮、馬頭鎮交界,北與新豐縣大席鎮、連平縣田源鎮接壤。半江鎮總面積約253.2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為39.15平方公里。
今年以來,半江鎮立足鎮域實際和發展定位,選定了“百千萬工程”2023年度6項重點工作任務作為個性化任務清單。一是東源縣半江鎮生態文明和移民文化展示館項目續建,二是桐坑生態文明科普基地(二期)建設,三是西溪生態立體農業基地(二期)建設,四是東源縣半江鎮南坑溪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一期),五是推進“四村聯創”美麗鄉村風貌帶建設,六是省道341線西溪村至半江村路面改造工程。同時,明確了6項重點任務的牽頭領導、時限要求、進度安排,確保“百千萬工程”有效推進。
“半江鎮按照上級有關工作部署要求,堅持高位推動,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專班例會,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厚植高質量發展優勢,推動‘百千萬工程’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半江鎮相關負責人說。
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半江鎮以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建設為牽引,制定了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建設提質方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明確具體舉措,圍繞加快基地項目建設、提升圩鎮周邊環境、發揮聯農帶農作用、提升服務接待水平、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加強基地宣傳推介、打造半江特色菜品、加強講解員隊伍建設、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提升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等10個方面發力,全力突破項目重點難點堵點,力爭把生態文明實踐基地打造成半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上述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半江鎮將按照有關的部署要求,圍繞2023年度6項重點工作任務,全面用好省、市、縣支持省委黨校現場教學點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快實踐基地二期建設,加快打造生態研學小鎮、全面建設宜居和美漁鄉。
【項目篇】 堅持“項目為王” 加快推動鎮村高質量發展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走進半江鎮桐坑生態文明科普基地,穿過翠綠色的竹亭,自然風光旖旎,峰巒疊翠,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今年,半江鎮牢固樹立“項目為王”鮮明導向,圍繞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建設,謀深謀實一批補短板、打基礎、利長遠項目,夯實發展基礎,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
桐坑生態文明科普基地是半江生態文明實踐基地現場教學線路中重要的一環。該基地以突出“生態綠色、低碳高效”為主題,依托生產、科研和服務等機構,通過教育實踐系統化、全面化地設計課程和運行項目,面向黨校學員以及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開放具有特定科學技術教育和傳播普及功能的設施及場所。
沿著橫輋村的瀝青路向鎮政府方向望去,便可看到東源縣半江生態文明實踐基地主樓,該基地原本是鎮上的中心學校,經過修整裝修后,現已成為廣東省委黨校現場教學點之一,適用于各級各類干部培訓班前來開展相應研學活動。按照《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教學研究基地(現場教學點)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基地課程安排結合各團隊實際,結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東源實踐結出豐碩成果的突出(典型)案例,結合建設新豐江水庫(萬綠湖)的庫區移民紀實,開發主題突出、結構合理、內容充實的現場教學內容。基地于去年11月22日對外開放,基地試運營以來,成功舉辦培訓班29期,培訓1400人次,“生態+培訓”模式成效初顯。“那里的培訓環境挺不錯的,很舒服、很安靜。”在基地參加過學習的楊先生說。
東源縣半江生態文明實踐基地負責人鐘高洲表示,基地將進一步完善設備設施,加強教學管理,強化后勤保障,全力推動基地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設。同時爭取上級支持,拓寬培訓學員來源渠道,推動基地培訓業務平穩可持續發展,并不斷完善現場教學點功能,提升現場教學講解水平,豐富現場教學內容,推動現場教學點“2.0版”建設。
今年以來,半江鎮圍繞項目開(竣)工關鍵節點,主動靠前服務,強化要素保障,力爭全年新開工項目12宗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00萬元以上。今年,半江鎮將加快西溪研學生態走廊、西溪村人居環境提升項目建設,盡快啟動西溪教學點鄉村展廳、多彩梯田項目建設,統籌抓好桐坑農事休閑區、環桐坑生態文明科普基地林下經濟示范區、桐坑人居環境提升、桐坑原鄉民宿等項目建設,完成桐坑片區“四小園”、高標準公廁建設。
【振興篇】 堅持鄉村振興 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
樹養人丁水養財。“今年天氣好,授粉的季節雨水少,有利于蜂農們的蜂蜜產量。”半江鎮半江村黨總支副書記謝春來介紹說,村里有30多戶村民養蜜蜂,有700多個蜂箱。去年半江村的村集體收入約51萬元,今年預計可增長20%。
今年以來,半江鎮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力推進“四村聯創”美麗鄉村風貌帶建設,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完善農村道路、供水、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省道341線西溪村至半江村路面改造工程,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堅持“一村一策”,大力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力爭村集體年收入全部達20萬元以上,9個村年平均收入超過33萬元。
半江鎮西溪生態立體農業基地 “水稻 + 禾蟲 + 鴨 + 魚”種養項目是西溪村發揮地處近萬綠湖沿線村莊自然稟賦與農業基礎優勢,引進“有機稻 + 禾蟲”高質高效種養結合技術落地。該基地通過“高端優質高產香稻品種、禾蟲工廠化人工繁育技術、綠色栽培技術、再生稻技術(或免耕技術)、禾蟲健康養殖技術”等五大核心技術集成創新,形成“水稻 + 禾蟲”種養模式。該技術模式可助力打造高端綠色稻米品牌、出產高端優質蛋白禾蟲產品,提高稻農種植效益、增強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業產業興旺。
“目前基地里養了魚和蝦。”西溪村黨支部書記呂曉波說,西溪村水稻種植基地以打造優質生態農業基地,提升農產品品質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促進“一村一品”和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建設,確保農民增收為目的,采取“龍頭企業 +村集體 + 基地 + 農戶”的模式,在保護耕地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西溪村稻田進行改造,加快生態立體農業項目建設,實現“一水三用、一田三收、稻蟲鴨(魚)共贏”,打造“米蟲鴨(魚)”生態養殖品牌,與鄉村旅游產業有機結合,帶動當地群眾參與農家樂經營、土特產銷售,培育鄉村旅游,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今年以來,半江鎮圍繞“一心四區兩帶”規劃,統籌抓好桐坑農事休閑區、環桐坑生態文明科普基地林下經濟示范區、桐坑人居環境提升、桐坑原鄉民宿等項目建設,力爭引入第三方社會資本在桐坑開發餐飲和休閑農業,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著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
記者手記
綻放高質量發展的綠色魅力
從萬綠湖碼頭坐船,一路欣賞美景,便可抵達古色古香的半江鎮。游湖觀景,十分愜意。
在半江鎮生態文明和移民文化展示館,從山川沉浮·滄海桑田、情牽故土·家園印象、開枝散葉·移民之路、生態庫區·染翰成章、鄉村振興·百業興旺、豐碑禮贊·共繪華章等展示內容可以看出,水庫移民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以及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
然而,要實現新時代鎮域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內在統一,在原有的基礎上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充分調動生態資源稟賦,引導農業特色產業逐步向組織化、規模化發展,讓當地村民因共享收益而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上發展出集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景觀農業,再進一步帶動村民致富,真正讓當地村民能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讓高質量發展的綠色魅力在半江綻放。(王亞嬌)
■策劃:張松新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黃仲明 曾科 ■稿件統籌:李成東
■組稿:本報記者 王亞嬌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藍巧武 彭冰 ■攝影:本報記者 楊堅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