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縣區新聞 > 東源縣

東源將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突出抓好六項工作 推動又快又穩發展

2021-11-24 09:56:59 來源:河源日報

70d19515683d65770fd5d0799d08b2b4_hyrbs1124006_001_01_s.jpg

■河源濱江新城區建設初具規模。未來5年,東源將實施“南融、北擴、東進”戰略,加快構建“一園一廊四城”城市功能區,打造生態之城、智造之城、人文之城。

核心提示

東源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圓滿完成大會各項議程,于昨日閉幕。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大會號召:全縣上下要堅守初心使命,厚植為民情懷,勇于擔當作為,始終強化“五種思維”,不斷提高“七種能力”,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在新的起點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當好“示范區”“排頭兵”建設的主力軍、譜寫新時代東源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而努力奮斗!

■工作總體目標

未來5年,東源縣政府將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服務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持之以恒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六個抓”工作安排,按照縣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的“八大重點任務”(民生品質提升、工業倍增升級、‘兩山’轉化增效、環境優化提升、鄉村全面振興、組團協調共進、科技創新賦能和社會和諧穩定)和縣“十四五”規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思路,大力實施“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推動東源又快又穩發展,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奮力當好“示范區”“排頭兵”建設的主力軍。

力爭到2026年,東源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億元以上,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省北部生態發展區排在前列。2022年到2026年,人均GDP年均增長5%,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4.82%,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城鎮化率達到53.6%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達到2908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工作措施

聚焦又快又穩,加快建設現代產業新體系

堅持項目為王,持續推進質量強縣建設,堅持走集約、低碳、環保、高質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全力培育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食品飲料及水、新能源等“雙十”產業,打造“3+2+N”產業集群升級版,力爭到2026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50億元以上。

任務清單

◎實體經濟:打造“百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到2026年實現產值超100億元;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到2026年實現產值超50億元;做強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到2026年實現產值超200億元;發展水經濟打響水品牌,推動萬綠湖優質水資源走出廣東、走向全國;發展新能源產業:到2026年實現產值超100億元;推動傳統資源型產業轉型,5年推動50家以上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實現新增規模以上企業50家以上,稅收超千萬元企業10家以上。

◎平臺建設:高標準建設好縣100平方公里產業發展平臺;加快深河共建東源產業園建設,2025年前基本完成三期3.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到2026年共建產業園實現擴園9平方公里、建成區達20平方公里以上,引進投資超10億元項目10個以上,年產值達350億元以上;完成縣工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1563畝以上;到2026年硅基新材料產業園建成區面積達3平方公里以上;科學謀劃好20平方公里鄉鎮產業園。

◎擴大投資:推動“十四五”規劃605個重大項目落地實施,重大項目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率不低于40%。

◎現代服務業:打造全產業鏈汽車文化產業綜合體、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和現代物流示范基地;新增入駐電商企業30家以上,實現農產品線上交易額3億元以上,確保成功創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推動2家以上企業股改上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聚焦特色發展,加快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

圍繞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加快構建“一縣多園、一鎮多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力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和農民富足富裕。

任務清單

◎現代農業:到2026年建成萬畝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3個,推動藍莓成功列入國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生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12個以上,創建國家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新建高標準農田5萬畝,堅決守住29.4萬畝耕地紅線;確保全縣有機認證面積突破1.5萬畝,新增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個、“粵字號”農業品牌18個、“兩品一標”20個以上;到2026年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培育繁育一體化種業企業20家以上;培育18家以上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到2026年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突破65億元,實現農業總產值翻番。

◎鄉村振興:抓好順天城市副中心和新港、燈塔、藍口三個區域重點鎮以及船塘省級城鄉融合中心鎮試點建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九大攻堅”行動,深入開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科學規劃4條縣級美麗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以點帶面推動21條鎮級風貌帶建設,建成各類精品美麗鄉村100個以上;支持雙田、下藍畬族村創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花徑、半埔、上藍畬族村創建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農民收入:決不讓任何一名群眾返貧致貧;實施“黨建+信用+金融”支農惠農工程;到2026年建成農民合作示范社國家級16家、省級66家以上;新增農業技師300名以上;培育一批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重點村。

聚焦綠色引領,加快提升生態環境新優勢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探索“兩山”轉化有效路徑,建立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厚植鞏固生態優勢,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任務清單

◎生態建設:力爭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面推行林長制,建成縣、鎮森林資源監測體系;每年綠化造林2.2萬畝以上;加快森林碳匯開發交易試點擴面和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污染防治:打好碧水、藍天與凈土保衛戰,加快5個“千噸萬人”飲用水源地劃定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污水治理設施運營和管護機制,持PM2.5繼續達到世界衛生組織二級標準,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確保水環境質量持續領跑全省,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標準。

◎綠色低碳: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建立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建立健全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探索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

聚焦區域協調,加快拓展城鄉發展新空間

持續做大南部都市經濟組團、做實北部現代農業組團、做強東部資源經濟組團、做優西部生態旅游組團。

任務清單

◎都市經濟組團:實施“南融、北擴、東進”戰略,加快構建“一園一廊四城”城市功能區,打造東江生態畫廊、總部經濟新高地與都市新商圈、南園文化城和嘯仙紅色生態城,力爭到2026年建成區達5.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5.1萬人左右。完成興學西路等市政道路建設,實施城區水源地擴容工程。推進縣城和17個鄉鎮“三舊”區域改建擴建工程。推進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建設。

◎現代農業組團:推動燈塔盆地開發建設提質增效,打造引領全市未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平臺。加快推進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和順天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建設;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抓好特色產業發展,加快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推動“山哈·隱栗”田園綜合體等3個項目盡快規劃建設。

◎資源經濟組團:科學謀劃開發利用“一石二水”自然資源;加快藍口、柳城石英砂加工企業有序搬遷、改造、整合、入園。加快推進黃村、黃田、康禾等鎮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加強對資源開發利用的科學管控,打造綠色礦山。

◎生態旅游組團:確保萬綠湖風景區年內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培育“夜間經濟”;推動新港、半江、雙江因地制宜打造游輪母港、運動營、養生谷;爭創國家氣象公園,全力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黃龍巖創建國家4A級景區、下藍村創建國家3A級景區。打造集文、旅、體、農、研學、民宿等于一體的新型文旅+產業帶“兩晚三天旅游經典線路”。

聚焦“融深”“融灣”,加快培育跨越發展新動能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完善基礎設施,構建與“雙區”“水陸空鐵”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融深”“融灣”實現大突破。

任務清單

◎重點改革: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推動“一鎮一改革”。

◎科技創新:推進創新型縣建設,培育一批高價值專利和商標品牌。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5家以上、省級研發機構10個以上。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雁歸源”人才行動和“廣納英才·智匯東源”人才開發三年行動。力爭到2023年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

◎基礎設施:推進東江航道擴能升級;推動贛深高鐵河源北站及其周邊基礎設施建;加快謀劃支線運輸機場和通用機場等項目。謀劃建設一批重點交通項目。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加快建設“萬里碧道”。支持電網“十四五”中低壓配電網建設,加快110千伏黃田等項目建設;推進天然氣主干管道“縣縣通工程”。推進百兆光網進農村。

聚焦民生福祉,加快構建幸福和諧新局面

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進健康東源建設,繁榮發展文體事業,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任務清單

◎民生保障: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實施一批民生實事。抓好重點群體就業,每年新增城鎮就業35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到2026年全縣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8%以上,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8萬人、4.8萬人以上。推動“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政策落地見效。推進“雙百工程”,建設具有東源特色的兜底民生服務體系。

◎教育發展:計劃投入22億元加快教育補短板項目建設,實現90%以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達到現代化學校辦學標準。新增公辦幼兒園7所,確保全縣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5%以上。新(改、擴)建10所中小學校,啟動建設縣第一中學,增加縣城優質學位2萬個以上;謀劃新建普通高中1所。新建縣衛生職業技術學校和縣職業技術學校。加快特殊教育學校擴建。落實“雙減”政策,培養1000名以上骨干教師。

◎健康東源:加快建設衛生強縣,提升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力爭到2026年建立市、縣重點專科5個以上;完成縣中醫院中醫專科綜合樓建設和縣婦幼保健院新院建設。完善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設一批省、市級衛生鎮村,打造一批健康鄉村示范村。

◎文體事業:實施精神文明全域創建工程,力爭全國縣級文明城市2023年獲得提名資格、2026年成功創建,建成省級文明村鎮2個以上。持續完善和提質提升縣、鎮(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增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20項以上。完成縣體育館建設,推進全民健身。

◎社會安全: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中心+網格化+信息化”智能城市安防體系建設;建立掃黑除惡常態化工作機制,嚴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等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統籌:李成東 張小龍 曾科 程建平

■組稿:本報記者 李成東 楊堅 特約記者 藍天明 通訊員 邱勁澤 ■攝影:楊堅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