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文學頻道

三月還有桐子花

2024-03-14 13:06:19 來源:河源日報

■符純榮

“叫你窮人莫要夸,三月還有桐子花”。小時候,當一場倒春寒即將來襲,村里人便喜歡說起這樣一句諺語。幼年懵懂,不知何意,后來聽村里老人講故事,才算弄明白它的意思。

故事說的是,從前,一個立春的日子,陽光明媚,暖意融融,地主家的長工也一改往日愁容,變得心情大好。地主問他遇上啥好事了,長工開心地說:“對我來說,冬天最是難熬。現在開始暖和起來,我也就不用再受凍了。”地主聽后冷冷一笑:“叫你窮人莫要夸,三月還有桐子花。莫高興得太早,后面還有二十四天的倒春寒呢。”

隨著年歲漸長,對于巴蜀大地流傳甚廣的這句農諺,又有了更深的體會。古來民間多疾苦,除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自身無從掌控的潦倒命運更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壓在人們身上,難以看見出頭之日那一線曙光。

一句古老而形象的諺語,看似簡簡單單,實則蘊含著苦難深重而又無比漫長的農耕進化歷史,閃爍著辨識度極高的智慧之光。

口口相傳的農諺或童謠,除了朗朗上口、別有趣味,更重要的是淺顯易懂、意味深長,伴隨著人的一生,供人揣摩、體驗和回味。

桐花開時別樣美,白瓣紅蕊笑春風。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喜歡附庸風雅,對于感時應景的各色花卉自然情有獨鐘,桐花亦是用來表情達意的上佳喻體。作為一種自然時序的物候標記,桐花開在春夏之交,是春之“壓尾”和春逝的預報,此時寒意復返,人體感知的涼意便和跌宕錯落的人生際遇、情感波瀾結合在一起。因此,描寫桐花的唐詩宋詞,多為表達文人的落寞寡合以及雅士的自愜自洽情懷。

唐代詩人權德輿以“自嘆清明在遠鄉,桐花覆水葛溪長”為句,描述自然景色的壯麗,凸顯自己對遠離家鄉、無法享受風物的遺憾和痛苦。曾任通州(今達州)司馬的中唐詩人元稹,描繪過“風吹筍籜飄紅砌,雨打桐花盡綠莎”的變幻無常,也說它“年年怨春意,不競桃杏林。唯占清明后,牡丹還復侵”,借喻桐花身處桃李和牡丹這幾大“美人”花期夾縫的生存現狀,表達生不逢時的尷尬,抒發對某段愛情機緣錯失的喟嘆。宋代詩人陳藻則在“土宜辭荔了,村塢盡油桐”一句中,觀察到故鄉不種荔枝而油桐樹卻隨處可見,流露出對于時光遠逝的無奈和回歸故土的向往。

與前幾個例子不同,李商隱的名句“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完全脫離了憂戚沉郁之氣。詩中描繪了一幕桐花浩繁無際的壯闊景象,同時,借雛鳳鳴聲比老鳳更加悅耳來喻指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道理,以發自內心的贊美,讓詩中的少年才俊形象躍然紙上。

古詩詞里,油桐花開得熱烈,今人借此喻情的文字亦不勝枚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雖然不是直接描寫桐花,卻寫到了與桐油密切相關的油紙傘。可以這樣說吧,如果沒有油桐,沒有油紙傘,就沒有丁香姑娘的愁怨和充滿東方情調的曠世浪漫。

諺語和詩句里的桐花,學名叫油桐花,主要生長在南方,尤其在氣候溫潤、物種多樣的祖國大西南山地,更是頗為常見的樹種。油桐樹耐干旱、耐瘠薄,可高達十余米,樹皮呈灰色且平滑,樹冠成水平展開,枝葉闊大、濃密,果實內部有桐籽三至五顆,是制造桐油的來源。油桐花主要為白色,下方有淡紅色脈紋,中間是黃色花蕊,白瓣、紅心、黃蕊,色彩斑斕,花形漂亮,煞是好看。在山的高處,它們的五片花瓣猶如留聲機喇叭一樣散開,那放聲高歌的姿態,仿佛要將春天的激情與夢想盡情釋放。

在南方山嶺河谷隨處生長的油桐樹,看似普普通通,其實極不平凡。其樹干木質細膩、紋理清晰,可作建材、家居板材之用;其樹冠翠綠碩大、花開繁密,有極強的觀賞性;其樹皮可用于制膠,果殼可制活性炭。此外,其根、葉、花、果均可入藥,藥性味甘、微辛、性寒、有毒。其中,油桐根有很好的驅蟲作用,亦可治療食積、風濕、水腫等疾病;油桐葉有殺菌功效,外敷可以治療瘡丁、癬疥等皮膚病;油桐花有很好的生肌、解毒功能,可用于治療燒燙傷等外創疾病。

當然,油桐最主要的價值是通過榨取桐籽果實提煉油料。由于桐油的大量使用,提升了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水平,也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對于油桐,我是很有感情的。

老家罐子坪位于山坳,屋門前的山塆,屋后的坡地,四周的山梁上、林子里,隨處可以見到油桐樹較為豐茂的身影。尤其在險象環生的崖壁之上,總會有那么一兩棵油桐樹傲然生長,那蒼勁枝條穩穩托舉著蔥蘢葉片,無論酷暑烈日,還是寒冬霜雪,一年四季都顯得精神抖擻。

油桐樹不僅僅是一棵樹,它也是我童年的伙伴、溫暖的避風港和流連忘返的樂園,是我記憶中的一部分。放牛割草的間隙,我們喜歡在樹下追逐打鬧、玩游戲,或爬到樹上摘桐果,向遠山瞭望。由于生性頑劣,我常常將自己碰得頭破血流,偶爾也出現燒傷、燙傷的情況,母親便拉著我坐在煤油燈下,用柔軟雞毛沾上桐油,小心翼翼地涂抹在傷口上面。與母親一樣,桐油性情平和,給予傷口的是細致入微,傳遞的是親人的溫暖和療愈的力量。

油桐樹葉片闊大,宛如農人厚實的手掌。在嫩苞谷長得飽滿的夏天,家家戶戶都要摘一些嫩包谷回家,以石磨碾成漿狀,用來蒸饃饃、炸粑粑。上籠蒸苞谷饃饃,需要桐子葉的配合才算完美。做饃之前,母親安排我先去摘回一大把桐子葉,將它們洗凈后攤開,然后分別舀入一瓢苞谷漿,再將桐子葉以對折方式包裹妥當,最后輕輕放入蒸籠。一通大火蒸上半小時,當水汽滋滋滴落、香氣隱隱彌漫,早就成竹于胸的母親便說一聲“好了”,隨即果斷揭開蓋子。剎那間,一團濃白霧氣沖向空際,一股嫩苞谷和桐子葉混合的甜香迅速飄散開來,直入心扉,令人陶醉。

桐花開時,正逢春寒料峭。與其它花朵大多優雅輕盈的姿態相比,油桐花的性情明顯更為大膽、熱烈,它們將白色花瓣盡情展開,連粉紅脈紋和粉黃花蕊也敞露開來,不開則已,一開就是一簇、一樹、一大片,像是抓住機會對行將遠離的春天進行最后的表白。而那幾天的氣溫也特別低,一陣風刮過來,就像給人的臉頰、脖頸狠狠扔刀子似地。

十二歲那年,正是春耕農忙時節,人們在山塆里扶犁趕牛,忙著松開板結一冬的土地。都說春雨貴如油,在這田土喊渴的緊要關頭,卻連著多日無雨,村里只好打開唯一蓄水那口堰塘,依次給各生產隊供水。堰塘位于老家背后的山崖頂上,距離生產隊需要灌溉的田地尚有很長一段距離,為了保證走在路上的水不被別人偷偷引走,母親特意安排我徹夜巡檢和守護。對于這個重要任務,我們謂之“守水”。

那個夜晚實在太寒冷了,我們克服整整一夜的春寒考驗,確保了水源汩汩不絕,讓焦渴土地由此找回豐潤的希望。

當天色逐漸亮堂起來,我們才發現,順著溝渠前行的,除了那些潺潺有聲的流水,還漂浮著許多白里透紅的花瓣。原來,一夜寒風吹拂,崖畔開得正盛的油桐花紛紛揚落,不經意間,竟然匯成一幕流逝的風景。堤坎上,溝渠中,野地里,散亂的油桐花這里一朵、那里一瓣,無語凝噎和凄惶無助的樣子,撼動人的心魄。腳下,一泓清泉沿著狹窄渠道淙淙流淌,水面漂浮的許多油桐花,仿佛一支帶著使命的小小船隊,正在駛往遙不可知的遠方。

順著溝渠行走,只要見到花瓣擱了淺,我們便重新放入水中。沒過多久,浩浩蕩蕩的曼妙身影,又匯成一幕壯觀的景致。此時,在我們心中,這些趨于消沉的可愛精靈都已復活,它們將要抵達的,是花朵般綻放的童年舊夢,是夢想般美妙的詩和遠方。

    上一篇:南國最美英雄花
    下一篇:沒有了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