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坑圍屋
■王厚基
走進仙坑村,你就走進了一個客家族群昔日的伊甸園。
村口,迎面就是八角樓和四角樓,方形的圍屋,白墻灰瓦,一律懸山式瓦頂,被遠處連綿的群山和近處的田野包圍著,春雨正酣,乳白的云紗在墨綠色的山巒間繚繞,村落仿佛懸浮其中,如真似幻,圍屋就平添了幾分神秘,好一幅精妙的山村水墨圖!
等你真正進入圍樓,腳踩麻石地,在祠堂、天井、連廊、庭院、門樓穿行,都是直直的廊,窄窄的巷,高高的墻,圍屋就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仙坑是河源市眾多客家古村中的一個,位于東源縣康禾鎮。大凡古村,大抵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仙坑村的故事就在于“仙”字。話說古時此處水秀山明,百姓安居樂業,孰料天有不測,忽一日兇神惡煞攜烏煙瘴氣眾妖突降,荼毒生靈,鄉人苦不堪言,天神聞之趕至,仗劍降魔,驅除妖孽,為謝神恩,鄉人遂改村名為仙坑,又把村后的山峰命名仙峰。
四百年前,一個叫葉仰東的中原人,為避戰亂,和他的鄉親們一道,拖家帶口,從千里之外輾轉漂泊南下,最終在這片備受仙人寵幸的凈土落腳,開枝散葉,在此揚起一面葉氏宗親的旗幟。
《仙坑葉氏宗譜》記,葉氏開基始祖仰東公出身書香世家,4歲能誦詩,8歲通讀四書,12歲能詩會賦。明萬歷年攜眷初入仙坑時,曾向鄭姓鄉人借住幾間老屋,開荒墾地,白手興家,經兩代人艱苦經營,家業初具規模,至第四代,已擁有田產2000余畝,每年收租谷數千擔,上繳田賦千余擔。葉家人丁興旺,雖落籍他鄉,但家學傳承,人才輩出,占地數千平方頗有氣勢的回字形圍屋,就是這時在仙坑傲然兀立。
步入八角樓正堂,頭頂牌匾上“大夫第”三個正楷大字,仿佛莊重地向客人講述葉氏家族往昔的輝煌。乾隆初年,學富五車的四世祖葉本崧在朝為官,1770年從貴州安順五品教諭官任上告老還鄉,耗資白銀數萬兩,用16年時間建成了這座集家、祠、堡于一體的大夫第宅。大宅四堂四橫布局,內有70多個房間,19個天井,祠堂、廳房、庭園、橫屋、天井、禾坪、月池一應俱全,四角上還建有炮樓和天街,可瞭望和抵御敵賊。本崧公一生為官最大的心愿并非僅是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而是盼望子孫世代團聚,和美安穩地在祖屋里生活。鄉間宗族械斗頻起,他又在四周加建了2米厚10米高的花崗巖石墻,石墻上密布著百多個槍眼、炮眼,圍屋四角又對稱地筑起四個高高的碉樓,用走馬廊縱橫相連。土樓成石樓,四角變八角,儼然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固若金湯的城堡。
緊挨八角樓的是四角樓“榮封第”,“大夫”“榮封”兩第相距咫尺。一打聽,建造者正是葉本崧之子葉景亭,時間比前者晚二十年。正堂上方一塊碩大的黑底金字牌匾,上書“星聚一門”,“聚”的客家話諧音“七”,隱喻葉門七子,團結持家。四角樓比八角樓更有氣派,建有36個天井108個房間,仿效《水滸傳》三十六天罡一百零八好漢。南方雨水多,設置井、溝、渠排水系統,景亭公將天井的水排向月池,池塘便有了活水,水滿時也可向外泄澇。
在圍屋里穿行,常會為建造者的智慧折服。迷宮一般的大宅院,有時真會讓人找不著北,但只要你以祠堂為軸心,一進一進地走,那些廊、巷、甬自然會為你引路,一條巷、一扇門、一堵墻都會忽然在拐角處出現,讓你有柳暗花明的感覺。那些留住陽氣又“聚財”的一方方的天井,會適時地讓你出來透透氣、歇歇腳,讓你時不時沐浴一下陽光和雨露。圍屋的墻特別讓人著迷,據說,當年夯墻所用的材料很特別,沙、土、石灰三合土再加小石子,令人驚訝的是,竟用糯米飯加雞蛋清作黏合劑,還加入紅糖和糯米酒發酵。當然,這說的是承重墻。如果圍墻高大,則用竹片和木條做筋骨,這樣壘起的墻穩如泰山。
碩大一座圍屋,既要講求冬暖夏涼生活舒適,又要顧及陰陽風水調節,既要防旱防澇防風,又須防賊御敵,這里頭需要多深的學問?我想,葉氏父子當年為此一定動員了一切力量并身先士卒、嘔心瀝血,不然,那屋連屋堂接堂的回形格局,那重重疊疊的廳房組合,那天井、廊巷的設置何以這般規整有度,既合理又具科學性?那抬梁式、穿斗式南北風格的梁柱架構為何糅合得如此巧妙?設計者也沒有忘記在梁柱上窗欞上用木、石、灰雕刻出各種富有客家遺風的精致圖案,橫梁上那一組組蜜蜂、猴子、鳥雀、梅花鹿、鯉魚、鳳凰群雕,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看似在相互嬉戲,其實是向你講述一個個“封侯爵祿”“魚躍龍門”“雙鳳朝陽”的故事,那是圍屋的先祖對后輩的美好期盼和深情祝福。
雨還在下,我走出圍屋,回頭望去,這座曾讓一個族群上演過無數忠、孝、仁、義、愛故事的和睦家園,這座曾維系了一個宗族世代精神的堅實堡壘,如今,歲月之筆又令她煥發出新姿。此刻,她是那樣安然、寧靜……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