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文學頻道

講好生生不息的雄安故事

2023-04-09 09:10:00 來源:

6年前的4月1日,一則重大消息正式對外公布——“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消息如平地一聲春雷,舉世矚目。

6年來,從“一張白紙”到“塔吊林立”,從“規劃先行”到“雛形初顯”,從“規劃建設階段”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的階段”,雄安正在廣袤的冀中平原拔節生長。伴隨雄安新區一步步由藍圖變為現實,一幅以新區歷史文化、規劃建設、未來發展為表現對象的雄安文學畫卷也徐徐展開。

呈現獨特風貌

傳承歷史文脈

雄安新區擁有燦爛的歷史文化、豐厚的革命文化和獨特的民間文化,這為河北作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新區設立以來,雄安三縣的廣大基層創作者與文學愛好者自發投身新區主題創作中。他們中,既有野橋中學的教師,也有安國二中的學生;既有東海鋼鐵集團的技工,也有劉李莊村衛生所的醫生;既有容城縣文明辦的公務員,也有雄安新區的建設者……大家以飽滿的熱情、生動的筆墨、樸實的文字,創作出大批反映雄安地區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文學作品。鄧素蘭的《易水南陽的人文歷史》生動講述“容城三賢”(元初理學家劉因、明朝諫臣楊繼盛、明末清初大儒孫奇逢)名垂青史的英勇事跡,彰顯出燕趙大地慷慨悲歌、重情尚義的人文精神;李衛東的《守住白洋淀文化之根》細說白洋淀雁翎隊隊員劉波伏擊敵人的傳奇經歷,表達了對抗戰英雄的深情禮贊;楊立慶的《白洋淀的傳說》借助坊間流傳的幾則古代人文掌故,揭示白洋淀一脈相承的淳樸民風。此外,陳喜明的《拒馬河水湯湯來》、李建敏的《故地·故人·故事》、阿民的《雄安三疊》等,同樣可圈可點。據不完全統計,6年來,雄安基層作者創作的文學作品已達萬余篇。

自雄安新區設立之時,《河北日報》便開設“雄安新區歷史文化探訪系列報道”專欄,河北作家、學者積極響應,撰寫了一系列聚焦雄安歷史與現實的優秀作品。關仁山的《仰望雄安》以詩意的語言介紹雄安三縣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物產資源,謳歌白洋淀人民光榮的革命傳統和不怕犧牲的民族氣節;李春雷的《白洋淀感恩》以抒情的筆觸講述白洋淀的前世今生,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新區美好未來的憧憬;胡學文的《雄安尋古》從2000多年前的雄州瓦橋關起筆,以遺址訪古為線索,鉤沉那些被黃土湮沒的百姓故事、英雄傳說。孟德明的《重鎮雄關》、梁勇的《容城三賢》、齊易的《冀中古樂》、王德彰的《邊關名將——楊家將與雄縣古地道》、段宏振的《古淀春秋——白洋淀地區歷史文脈探析》、劉正其的《淀上神兵——白洋淀雁翎隊傳奇》、桫欏的《水淀文華——詩情文韻中的白洋淀》、賈為的《用文字留住記憶里的鄉愁》等,也以優美的文風、豐富的學理、遒勁的筆觸,系統梳理了雄安地區的歷史文脈,呈現出白洋淀畔的文化傳承,充分展示了雄安新區獨特的地域風貌和悠久的歷史文化。

深入建設現場

彰顯時代精神

在雄安新區火熱建設中,河北作家關仁山主動請纓,深入生產生活一線,收集材料、展開創作。經過多年全情投入與精心打磨,關仁山三卷本百萬余言的長篇新作《白洋淀上》(作家出版社)不久前問世。小說以雄安新區設立和鄉村振興為時代背景,通過白洋淀打魚人王永泰和他幾個兒子的命運起伏,全景展示了新時代華北地區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革,藝術再現了社會轉型期普通人創造新生活的堅定意志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求索與實踐,不啻為一部反映“新時代山鄉巨變”的鴻篇巨制。評論家孟繁華將其稱為“自孫犁的《荷花淀》之后,最具白洋淀水鄉氣息和風采的文學作品”。

河北作家李春雷則到容城縣北河照村駐點,長期深入雄安新區生活與建設現場,聆聽百姓心聲,不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先后發表了《魅力雄安》《未來之城——雄安新區見聞》和《中國的明眸——寫給雄安新區》等一系列報告文學作品,還與黃軍峰、張梅英、史克己合著了《魅力雄安叢書》(河北大學出版社),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多維度、立體化介紹新區歷史地理和文脈淵源。其中,《美哉雄安》重在呈現雄安三縣詩書繼世的人文風貌與秀美的山水風光;《壯哉雄安》意在講述雄安這片熱土上發生過的壯懷激烈、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善哉雄安》旨在展示雄安古今善行義舉和白洋淀上勤勞淳樸的尚善民風。用李春雷的話講,就是“用手中的筆為偉大的雄安精神畫像、立傳、明德”。

雄安新區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吸引了全國各地知名作家的關注,他們紛紛拿起手中之筆,投身雄安書寫。徐劍的《去雄安吧,那塊土地屬于年輕人》、張子影的《另一種戰場》、紀紅建的《平凡與奇跡》、李玉梅的《春染千年秀林》、徐錦庚的《拔節生長的雄安》、陳啟文的《白洋淀的春天》、霍俊明的《雄安記》、劉向東的《白洋淀紀事》、王久辛的《巨荷上的白洋淀》、沈俊峰的《雄安春早》、張映勤的《白洋淀,青葦綠水哺雄安》等,皆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展望未來之城

塑造文化形象

近年來,雄安新區建設得熱火朝天。雄安新區容東片區、悅容公園、“1+5+X”城市智慧能源融合站和碳管理服務中心、啟動區綜合服務中心、啟動區中央綠谷、北京四中雄安校區、白洋淀新安北堤等重點片區和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生態建設和白洋淀治理保護成效凸顯。一座“未來之城”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拔地而起。身處新時代,建立起與雄安新區未來發展相匹配的文學表達,是當代作家的責任和使命。

雄安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脈悠長,伴隨著新區建設,這里更成為孕育時代新人與時代新史詩的一片沃土。作家只有深入雄安新區建設現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在火熱的生活現場發現故事、積累經驗,筆下的人物形象才能有血有肉、有愛恨、有夢想,寫出的文學作品才能有溫度、有力量、有情感、有筋骨。目前,以雄安新區為主題的文學創作已蔚為大觀,下一步是解決好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問題,創作出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備、經得起人民與歷史檢驗的作品,實現雄安文學高質量發展。這方面,廣大作家要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努力實現思想深度與藝術廣度、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的有機結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舉凡知名的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人文底蘊和精神氣質。例如,我們提到巴黎,會想到“浪漫”;提到羅馬,會想到“古典”;提到北京,會想到“莊嚴”;提到上海,會想到“開放”……那么,對于雄安新區而言,它的文化關鍵詞是什么?這無疑也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命題。挖掘和建構一座城市的文化內核,作家需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城市”與“文學”之間的互動關系。一方面,城市作為文學發生的空間場域,其本身就是文學創作的靈感來源;另一方面,文學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潛移默化地引導著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展示并塑造著城市的文化形象。當前,雄安新區正處于建設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它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和厚重的文化積淀,“未來之城”也孕育著城市文化的新氣質、新內涵。作家只有將歷史和文化要素有機融入現代城市的文學想象,并通過“城中之人”去挖掘“城市之心”,才能更加立體、生動、準確地捕捉到這座“未來之城”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品格。

憶往昔,這里是賡續燕趙文脈的古淀水鄉;抬望眼,這里是見證崢嶸歲月的革命老區;看今朝,這里是肩負歷史使命的“未來之城”。我們翹首以盼,在這里誕生更多具有鮮明雄安特點、雄安風格、雄安氣派的文學作品。

(作者:趙振杰,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