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牛歌
□鐘小巧
“正月花來正月花,新做門樓新廳下。新做柱頭排瓦角,瓦角排成牡丹花……”
歌聲從挑花籃村姑嘴里躥出來,深沉、纏綿、悠遠,就像眼前的圍龍屋,蒼老,卻彌新。
這村姑,是我的婆婆,耄耋之年了,竟還能上臺表演。
表演的節目,叫“舞牛歌”。
聽婆婆說,春節期間,村里以“脫貧攻堅”為主題要搞一場文化活動,就是籃球賽和文藝表演。婆婆要我們回老家過年,說她表演舞牛歌,給她捧捧場。
兩年沒回了,發現村子煥然一新:村口的牌坊高大上,主村道兩旁樓屋外墻統一成淺咖啡色,一路干凈而亮麗。我婆家經濟社古老的圍龍屋還在,墻刷新一白,瓦換作琉璃瓦,門樓柱頭廳下(祠堂)都整修了一番。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圍龍屋前的曬谷坪(客家人叫“地堂”)。曾閑置十幾年的爛舊地堂,現變作了嶄新的文化廣場。地堂兩頭,各安裝了一個籃球架,地面還鋪上塑膠,成了籃球場,四周還安裝了多盞太陽能照明燈。靠近半月池塘這邊,筑起了一個有三級臺階的大舞臺,臺墻正中刻著“文化廣場”四個鮮紅大字。
文化廣場上,吶喊聲、鑼鼓聲、歡呼聲,聲聲震天,熱鬧異常,不亞于城市文化活動。籃球賽,是近幾年春節興起的鄉村文化活動,之前是在村小學球場舉行的,現在搬這里來了。舞牛歌、廣場舞等文藝表演,穿插在籃球比賽中,相當于NBA比賽休息間隙籃球寶貝表演節目。
多有創意。文體結合,新舊交互,古老與新潮,傳統與創意,相得益彰。尤其是舞牛歌,我有所聞卻未所見。
舞牛歌沉寂太久了,現要復活,談何容易?還好,以前的村文藝宣傳隊隊員還有幾位健在。我婆婆就是其中之一。
以老帶新。婆婆說,再不傳教,就徹底荒廢了,消失了。
舞牛歌本是舊時官方舉辦的春耕春播儀式,后搬到春節民間舞臺上了。艱苦的勞動,賦予詩意化,就像現在流行的一句話: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舞牛歌,就是農民的詩和遠方:“打起鑼鼓響悠悠,人家舞獅我舞牛,人家舞獅得快樂,公式地(我們)舞牛慶豐收。”
籃球賽中場休息時,舞牛歌閃亮登場。舞牛歌以采茶舞的表演形式,用客家山歌的唱腔,鑼鼓等打擊樂伴奏,由雙人鉆進竹木制成的牛肚里合演牛,時而方步穩健,時而趔趔趄趄,搖頭擺尾,憨態可掬,似乎是在接受人們的贊頌。
牛前面有一牽牛人,撫摸著牛,撫摸一處,便唱一段:“摸摸牛頭摸牛耳,農家耕田全靠你;摸摸牛頭摸牛眼,薯粟豆麥糧增產;摸摸牛頭摸牛尾,耕夫步步緊相隨;摸摸牛頭摸牛身,風調雨順好耕耘;摸摸牛頭摸牛腳,不愁吃來不愁著;牛兒是個農家寶,生活改善家家好。”動作滑稽,神態卻深情,讓人忍俊不禁。
牛后面有一農夫,扶著犁耙,手揚竹鞭,作犁田狀,唱道:“牛鞭一揮響赳赳,阿哥上場舞黃牛。上古傳下黃牛調,公式(我)也唔(不)知幾春秋……”農夫趕牛、犁田、耙地等動作要求必須十分逼真,稍有破綻,觀眾就要唱歌來譏諷:“手拿金花金黃黃,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圓圓(一圈圈)犁緊轉,樣般(怎么)中間唔開行。”農夫隨即接過話頭,逗趣作答:“鑼鼓打來鬧洋洋,老兄講得也在行。系你唔知公式心意,留出中間做魚塘。”演員和觀眾互動,互相逗樂,互相打趣,充滿著農家熱烈而又和諧的氣氛。
后面還有三個挑花籃的村姑,那是婆婆帶著兩個年輕村姑,繞著牛裊裊娜娜地舞蹈。婆婆年歲大,但唱功不差,負責唱。每繞三圈,便停一次,唱一曲,唱《十二月·長工》:“正月十五起長工,手巾一條鞋一雙,人人問公式去奈(哪)里?公式去出門做長工……十二月長工太可憐,手拿包袱轉過年,爺娘看見多歡喜,打開包袱冇個錢。”唱《十二月·花》:“二月花來二月花,二月竹筍正生芽,清明前后拗竹筍,立秋處暑倒竹麻……十月花來十月花,姜公九代不分家。門前種有千年竹,和氣團圓共一家。”先唱憂,后唱喜。
現場人氣爆棚,春節氣氛前所未有的濃厚。舞牛歌,很鄉土,卻融滿農民智慧,雖登不了像星光大道那樣的大雅之堂,在鄉下,卻如此博得眾人喜愛。尤其上了些年紀的觀眾,如孩子大姑媽所說,聽到這些相關二十四節氣和農事活動的唱詞,就不禁想起老牛、田野、莊稼、山崗、河流……但讀大一的女兒卻沒有耕牛記憶(老家耕牛已被鐵牛替代了),咋舌地說好玩好玩。對舞牛歌的理解和認知,她或許能百度到,但那只是文字或圖像的灌輸。真正要記住牛,記住舞,記住歌,記住圍龍屋,記住我們的根,春節的民俗文化活動尤顯意義重大。于是,我及時接過女兒話頭:“回去讓奶奶也教你喲。”
他們演完下舞臺時,婆婆竟手指向觀眾即興加唱了一句:“鐵牛耕田突突響,蔬果滿地谷滿倉,鐵牛耙地突突起,脫貧攻堅全靠你。”
掌聲雷動。